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RSS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6年3月29日
增加福利  不能迴避加稅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發表後,社會上有非常廣泛的討論。一方面大家喜見經濟穩步復甦,政府財政有所改善;也正因為這樣,不少人士對政府的期望,包括大幅減稅或增加福利等,也同時增加。

 

     他們有這樣的看法,我十分理解。雖然有不同意見,但我很高興見到,多個獨立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市民都支持審慎理財的原則。

  

     在預算案中,我勾畫出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有深遠影響的政策,包括審慎處理公共財政、擴展人民幣業務,以及匯聚精英人才。

 

政策應與內地共贏

 

     上述3項是我們眾多政策中,對未來經濟發展有最重要影響的。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推動經濟發展。

 

     我們的政策,在整體規劃上,也要與內地共贏,做到互利(Complementarity)、合作(Co-operation)及良性競爭(Friendly Competition),即3個「C」的原則。

 

     金融服務是香港的重要優勢之一,現時發展非常蓬勃,但我們仍須自強不息。香港具備完善的監管制度、先進的金融基建和國際級的專業人才,對內地的資金融通可作出重要的貢獻。我們可為祖國的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我們要為內地提供高效率、多元化、多幣種及具國際水平的資金融通服務和金融工具;這有助擴闊內地的融資和投資渠道,同時也可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達致互利共贏。

 

     我們未來的金融發展策略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在配合國家金融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下,積極促進香港作為內地的國際投資和融資平台的角色。

 

     要深化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擴展人民幣業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若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好,會嚴重削弱香港的發展優勢。當然,擴展人民幣業務,必須配合國家發展的大方向及步伐。

 

拆牆鬆綁促進運作

 

     當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香港堅守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立場不變。

 

     我對市場經濟充滿信心。若市場有秩序及良好地運作,政府就不應該亦不須干預;反之,我們就要介入。

 

     政府的角色是促進市場運作,以及確保公平及開放的市場。提供理想的營商環境、拆牆鬆綁、簡化程序和降低遵從成本,是政府須優先處理的問題。

 

     我們希望能提供開放及公平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可健康發展。另一些範疇是市場未必會主動參與的,就要由政府牽頭,例如興建鐵路、機場、工業�、科學園、主題公園、環保園等。我們會繼續按「市場主導、政府促進」的原則,擔當市場促進者的角色。

 

香港人才天然資源

 

     香港的唯一天然資源,就是我們的人才。我在預算案演詞指出,哪個經濟體系能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吸納最多的人才,就能獨佔鰲頭。本地勞工技術水平的提升,已大大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

 

     維持小政府,「應用則用、應慳則慳」,「力之所及、與民共富」及「投資未來、共享成果」,都是審慎理財的元素,也是我堅守的承諾,以滿足社會對保持低稅制、提供基本安全網及積穀防饑這些與公共財政有關的期望。

 

     正如我在預算案演詞所說,處理公共財政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在維持低稅制的同時,又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政府即使在低稅制下,依然能為香港市民提供一流的醫療、教育、治安及房屋等服務,其實是充分體現政府在確保善用資源和物有所值方面的責任。過往我們也沒有因為政治壓力,而放棄這重要原則。

 

應提供基本安全網

 

     政府在過去財政面對最嚴峻的情況時,仍然繼續大力投資教育及培訓。政府的資源,就是納稅人的資源。我們沒有油、沒有礦和沒有金,也沒有由樹上長出來的資源。誠然,當有建議要求大增福利時,我們絕不能迴避加稅這問題。

 

     我們應該而且可以做到的,就是提供基本的安全網。

  

     社會上有些聲音,希望政府能為居住於偏遠地區的有需要人士,提供短期交通費支援,以協助他們就業。

  

     我已原則上接納扶貧委員會的建議,為偏遠地區的低收入人士提供交通費支援試驗計劃,目的是鼓勵低收入人士外出工作。試驗計劃的執行細節,則要詳細討論;我們的目標是在2006 - 07年度推出試驗計劃。

 

研設兒童發展基金

 

     兒童及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為了避免跨代貧窮,扶助弱勢社群也應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就開始。扶貧委員會下的兒童及青少年專責小組,正就這方面作詳細研究,如何避免跨代貧窮。

 

     我對有關的工作表示肯定,也對這方面的建議持正面態度。專責小組會積極探討有些議員建議的「兒童發展基金」。

 

     在未來數月,我們會檢視現時為兒童及青少年,特別是那些為來自弱勢社群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均衡發展機會的措施,令他們可以得到完善和均衡的身心發展。

 

     有些人士斷言,政府「刻意」低估2005 - 06年度的盈餘,以縮小減稅的空間。其實,政府賬目包含開支及收入的預算,而該年度的賬目共涉及約4,800億元。

 

     任何偏差都應從整體去看,當中絕不存在政府刻意低估或調高預算數字的情況。截至本年2月底,綜合盈餘為120億元,較1月減少了76億元。

 

正視問題未雨綢繆

 

     根據最新估計,2005 - 06年度的結算盈餘會高於預算案所預計的41億元,但實際高出多少,則有待2005 - 06年度完結後才可正式計算。我們會在4月29日公布初步計算結果。

  

     有些議員說政府有巨額盈餘,所以要大幅減稅或增加開支。這樣的看法,若不是出於無知,就是存心混淆視聽。難道經歷過去7年的努力和艱辛日子,我們可以一下子忘記,而不去總結經驗和汲取教訓嗎?

 

     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系。我們不能對周遭的挑戰及威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當然不希望禽流感在香港爆發,也不願見到美國經濟出現波動而引起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不過,現實是我們不能當問題不存在而不作任何準備。有承擔的政府,必須正視問題、未雨綢繆,絕不能掩耳盜鈴、臨渴掘井。

   

取得盈餘得來不易

 

     有關我在預算案所建議的稅務寬免措施,有些人認為不足。我理解每個人對足夠或不足夠有不同的主觀看法。事實勝於雄辯。為此,我希望列舉一些客觀事實及數字,供大家參考。

 

     在本港120多萬薪俸稅納稅人中,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實質稅率是5%或以下。這樣低的稅率在其他已發展的經濟體系屬於絕無僅有。

 

     1名每年入息48萬元,有1名子女及1名與納稅人不同住及受供養的60歲或以上的母親,而每年支付40,000元供樓利息的典型中產家庭,在我今年建議的稅務寬減措施下,可節省薪俸稅稅款達9,400元,即30%。這家庭的實質稅率也低於5%。

 

     我制訂的3份預算案,都沒有落實任何新稅項。今年也是自1998年以來首次調低薪俸稅稅率,而且我建議的不是一次過退稅的短暫措施。

 

     公共財政剛開始有所改善,經營賬目經歷多年赤字後首度取得盈餘;這個形勢得來不易,因此,我絕不能輕率地大幅減稅。若我這樣做,必然被指為博取人心。

 

     無論如何,我感謝議員就減稅所作出的各項建議。雖然我今年並沒有採納所有建議,但政府會在未來預算案的制訂過程中審時度勢,積極考慮有關建議。若我們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改善,我們會考慮進一步減稅。

 

積極考慮免稅建議

 

     對於有建議指政府應為副學士學費提供稅務寬免,我們會抱積極的態度研究;而為新生嬰兒父母提供一次過的免稅額以鼓勵生育的建議很有�發性,值得政府認真考慮。

  

     現在的收入來源既有限又不穩定。土地收入是非常重要的收入項目,但這項收入在過去10年佔政府收入的比率在3 - 28%之間大幅波動。其他主要收入也極易受經濟周期影響。

 

     我們要接受的是,任何文明社會都公認,交一點稅是應有的公民責任;1個公義仁愛的社會也應建基於公民責任,而不是私利。政府獨力不能令公共財政穩健,我們需要市民的合作,才能做到這點。

 

     為了釋除市民對商品及服務稅的疑慮,我在預算案中建議進行約9個月的公眾諮詢,就政府的詳細建議,包括寬免及補償,徵詢市民的意見。

 

     我希望大家能放下政治短視,在諮詢期內,就有關課題作深入而理性的討論,不要不問因由,逢稅必反。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3月29日在立法會會議上《2006年撥款條例草案》致辭摘要)
 


返回頁頂
* *
06-07財政預算案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