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宣傳短片
*
*香港政府一站通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RSS
*
*
  2007年11月12日
展覽
歌潮汐韻  細說粵語流行曲
1967年唱片《玉面女殺星》

風靡一時:「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展出1967年推出的唱片《玉面女殺星》。

*

     香港文化博物館由即日起至2008年8月4日,舉行「歌潮•汐韻 --- 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展覽,闡述香港粵語流行曲發展歷程。

 

     二次大戰後,粵語流行曲不斷發展,漸漸成為香港流行音樂的主流。它不僅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部分,80年代以後更廣為國內及海外華人所接受,影響至今。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周達明表示,通過展覽,大家可以回味以往的經典金曲,重溫歌手的精湛演出,透視歌曲製作背後的點滴,並進一步思索粵語流行曲與本土文化的關係。

 

     約200項展品,包括歌星的舞台服飾、音樂人的創作手稿、獎項和多位歌星及樂隊的唱片等,配合展板資料,詳細介紹粵語流行曲的發展,其與社會轉變、傳媒推動和音樂工業發展等互動關係。

 

重現黃金時期

 

     展覽主要分3部分:「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黃金時期」及「近期發展」。

 

     在「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展區,觀眾可重溫一些早期粵語歌曲。重點展品有1958年高陞茶樓歌壇的舊照片、1960年代的《跳舞粵曲 --- 結婚條件》唱片、1967年的《玉面女殺星》唱片,以及60年代的膽管收音機等。

 

     粵語流行曲的黃金時期始於70年代,當時的流行曲《啼笑因緣》、《鬼馬雙星》等,因應電台和電視節目的大量播放,迅速興起。當時粵語流行曲也跟隨外銷的香港節目,風靡國內和東南亞的華人。

 

     著名音樂人的曲譜手稿、獎項、舞台服飾和多位紅極一時的歌星的珍貴相片等,以至70年代的電視機,在「黃金時期」展區展出,見證粵語流行曲的輝煌時期。

 

     展覽並介紹粵語流行曲的近期發展,包括卡拉OK、流動電話和互聯網的普及,成為流行音樂的傳播渠道;更探索新媒體改變了音樂的功能、形式、傳播渠道和消費模式等發展。

 

兒歌教育孩子

 

     文化博物館11月17日舉行「香港粵語流行曲」講座系列,包括分別由來自香港伯樂音樂學院及著名流行曲創作人的伍樂城和謝國維主講的「比對香港近代中文流行音樂人的成長路」及「香港流行音樂製作的特有難度及趣味」。

 

     12月15日舉行「兒歌與教育」講座,由香港著名流行曲及兒歌填詞人鄭國江主講,讓觀眾了解他填寫兒歌的經驗,以及如何以兒歌教育孩子。

 

     12月21日則舉辦「文化佈佳音」,音樂人張麗瑾及音樂農莊攜手為博物館小先鋒獻上悅耳動聽的粵語流行曲外,還會與小先鋒一起高唱佳節歌曲,為聖誕樂韻譜上粵語新詞。查詢可電2180 8260。

 

     文化博物館將印製本地殿堂級歌星照片作為紀念品,在展覽期間分期派送,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香港電台協辦,文化博物館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共同籌劃。查詢可電2180 8188,或瀏覽這裡



返回頁頂
*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建議報告書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香港品牌
*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 私隱政策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