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RSS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6年9月28日
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兩大關鍵
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
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

     一直以來,香港都有抱負成為很多範疇的國際中心,其中有些方面更已在法例中訂明並納入發展的藍圖�;面對全球以市場為本的大環境,香港要成為國際中心,必須先要成為相關國際市場的所在地。

 

     要爭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涉內兩個關鍵條件,一是擁有具成本效益、高效率及安全市場基礎設施,如經紀及市場莊家等使用的交易平台,以及支付、交收、結算與託管機制。

 

     其次是商品、服務及其衍生工具的供應商與用家,均樂意使用該處的市場;其中最重要是市場需要有足夠的流通性,並能夠有效及準確地發揮定價功能。

 

努力營造條件

 

     因此,若香港有意成為某個範疇的國際中心,並推動香港成為有關國際市場的所在地,便要努力營造上述條件。

 

     由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焦點逐漸轉向亞洲,憑�具備世界一流基礎設施的優勢,香港作為區內的國際金融中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地位更為鞏固。

 

     香港的外匯市場可以努力爭取成為國際中心,原因是本地匯市交投相當蓬勃,有足夠流通性,可以應付大額交易;且擁有最先進配套設施,對交收風險管理(即赫斯特風險)尤其完善。

 

亞洲市場逢勃 

 

     加上亞洲時區內的經濟或買賣活動相當頻繁,由此產生的外匯交易的供求量應當很大;而全球外匯儲備最豐厚的經濟體系,實已集中在亞太區。

 

     金融,就是要融通資金,撮合投資者與集資者的需要;若外來(包括內地)投資者與集資者,均利用本地資金融通渠道,香港便有資格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內地正逐漸成為國際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參與者,而支持香港發展金融服務業及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國家堅定的政策,這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有明確表示。

 

     落實這項政策的良策之一,就是在符合成本效益及市場原則的前提下,鼓勵內地更多利用香港進行各種國際金融活動。

 

(以上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9月28日發表的《觀點 》摘要)
 


返回頁頂
* *
稅制改革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