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香港都有抱負成為很多範疇的國際中心,其中有些方面更已在法例中訂明並納入發展的藍圖�;面對全球以市場為本的大環境,香港要成為國際中心,必須先要成為相關國際市場的所在地。
要爭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涉內兩個關鍵條件,一是擁有具成本效益、高效率及安全市場基礎設施,如經紀及市場莊家等使用的交易平台,以及支付、交收、結算與託管機制。
其次是商品、服務及其衍生工具的供應商與用家,均樂意使用該處的市場;其中最重要是市場需要有足夠的流通性,並能夠有效及準確地發揮定價功能。
努力營造條件
因此,若香港有意成為某個範疇的國際中心,並推動香港成為有關國際市場的所在地,便要努力營造上述條件。
由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焦點逐漸轉向亞洲,憑�具備世界一流基礎設施的優勢,香港作為區內的國際金融中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地位更為鞏固。
香港的外匯市場可以努力爭取成為國際中心,原因是本地匯市交投相當蓬勃,有足夠流通性,可以應付大額交易;且擁有最先進配套設施,對交收風險管理(即赫斯特風險)尤其完善。
亞洲市場逢勃
加上亞洲時區內的經濟或買賣活動相當頻繁,由此產生的外匯交易的供求量應當很大;而全球外匯儲備最豐厚的經濟體系,實已集中在亞太區。
金融,就是要融通資金,撮合投資者與集資者的需要;若外來(包括內地)投資者與集資者,均利用本地資金融通渠道,香港便有資格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內地正逐漸成為國際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參與者,而支持香港發展金融服務業及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國家堅定的政策,這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有明確表示。
落實這項政策的良策之一,就是在符合成本效益及市場原則的前提下,鼓勵內地更多利用香港進行各種國際金融活動。
(以上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9月28日發表的《觀點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