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積極推展填海研究

2014年05月04日

none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

最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通過支持兩項有關填海研究的撥款建議,分別是「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和「欣澳填海的規劃及工程研究」,這是我們邁向解決土地供應失衡工作上的重要一步。

 

由2011年起至去年中,我們進行了兩個階段的「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公眾參與活動,就擬議填海地點的可能土地用途,以及未來進行技術研究時須注意的事項諮詢公眾。結果,公眾人士普遍支持以多管齊下方式,包括在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作為長遠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並認同填海新增的土地可用作住宅、商業、旅遊設施、康樂或休憩設施及建立土地儲備等用途。另一方面,公眾對海洋生態、生態保育、交通基建及成本效益等亦甚表關注。我們將會在上述兩項填海的研究中仔細考慮市民的意見。

 

「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是考慮到香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在地理上具有巨大潛力可建一個或多個人工島,發展為一個規劃均衡和創新的「東大嶼都會」,滿足香港長遠的住屋、社會及經濟發展需要。同時透過提供便捷的交通基建,加強其與現有市區的連繫,可發展成新的核心商業區,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機會,提升香港的經濟競爭力,並為香港整體發展締造一個更均衡的佈局。

 

欣澳填海的研究範圍位處大嶼山以北的西部水域,毗鄰欣澳港鐵站和香港迪士尼樂園,其主要規劃意向是發展為一個休閒和娛樂樞紐,提供多元化的旅遊設施,與大嶼山其他旅遊景點產生協同效應。

 

政府明白議會和社會人士對填海和上文提及的兩項研究的關注,例如土地用途、對漁業、海上交通及海洋生態的影響等。因此,我們會認真做好研究,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讓我以欣澳填海研究為例,扼要回應大家的一些關注。

 

可考慮的土地用途

 

因應過去公眾諮詢所得意見,我們提出欣澳填海所得土地可考慮的用途包括旅遊業相關設施、娛樂及商業樞紐,以及康樂或休憩設施,此等用途獲得公眾普遍支持。因此,未來進行研究時,顧問必須進行市場分析,包括有關設施在地理上有何好處、如何與區內外其他商業設施配合等。同時,由於它鄰近機場和港珠澳大橋,位置具策略性優勢,可考慮建產業園為大嶼山地區提供就業機會,並可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現階段我們亦不會斷然否定其他合適的土地用途。

 

對漁業、海上交通及海洋生態的影響

 

我們會研究建造生態海岸線代替傳統海堤以改善環境。生態海岸線的概念是使用潮間水道或在人工海岸線上種植紅樹林、建造泥灘、創造人工濕地,以增加附近水體的生物多樣性。同時,我們會研究在合適位置敷設人工漁礁,藉以增加水中生物棲息地和豐富漁業資源。

 

我們明白公眾十分關注填海對海洋生態的潛在影響,所以在往後的技術研究中,我們會積極探討一些先進而環保的填海技術,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例如非疏浚填海方法。這種創新的填海方法,不單在填海範圍内不需要清除海床上的海泥,在建造海堤時亦採用創新方法,利用一列連接著的桶狀結構物,形成一幅擋土牆,然後將剩餘的公眾填料回填在桶狀結構物內的海泥上。這個方法不但可盡量減少清掘海泥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亦可減少填海期間的海上交通流量。

 

另一方面,現時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就欣澳填海和另外兩個位於大嶼山以北西部水域具填海潛力的地點(即小蠔灣和龍鼓灘)進行累計性環境影響評估,以及中華白海豚的實地監測。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欣澳填海並無不可克服的環境問題,擬議的填海區亦非中華白海豚出沒的熱點。如果有關撥款獲得通過,我們會進行更詳細的法定環境影響評估,包括空氣質素、水質、水力,生態、漁業影響、文物、考古、噪音、景觀及視覺影響等,並覆檢填海不會造成相關影響。

 

香港填海造地已有百多年歷史,一直是增加土地供應並支撐城市發展的行之有效方法。現時土地短缺問題與近十年大幅減少填海造地不無關係。事實上,香港來自填海的土地供應近十年明顯減少,由過往平均每五年造地約500至700公頃(不包括赤鱲角及西九龍),到2005至2009年銳減至84公頃,而到2010至2013年,填海土地更只有八公頃。與此同時,在2007至2013年期間,我們把剩餘填料運到台山進行填海,為對方填了500多公頃用地。

 

為了應付人口增長、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及回應市民對提升生活質素的殷切期望,我們需要有持續及穩定的土地供應。我們明白填海是一項公眾關注議題,因此一直盡心盡力與公眾溝通、積極回應關注,並透過科學客觀的方法進行研究,以及與各持份者分享研究成果,釋除公眾對填海的疑慮。我們會繼續努力凝聚社會共識,攜手為香港構建更美好的將來。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5月4日在其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