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
*
*
  2005年6月28日
展覽
歷史博物館辦達德學院歷史展
達德學院
文化清泉:歷史博物館舉行的「文化清泉 --- 香港達德學院歷史展」,展出50多項珍貴文物及百多幀歷史照片。
*

     由明天起至10月3日,市民可透過「文化清泉 --- 香港達德學院歷史展」展出的50多項珍貴文物及百多幀歷史照片,認識40年代名師薈萃及桃李天下的達德學院在香港所發揮的作用。

 

     香港達德學院誕生於40年代的國共內戰時期,由創辦至結束為時雖然不足兩年半,卻印證了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緊密關係。

 

     抗日戰爭勝利後,內地不少知名的學術界、電影界、文藝界及新聞界的工作者雲集香港;達德學院的設立正好為這批文化人提供就業機會,並為新中國培訓優秀的愛國青年。

 

學院收納大量文人

 

     香港達德學院是在國共內戰期間,由中共廣東區委和愛國人士在港合辦的全日制文科大學,由抗日將領蔡廷鍇借出屯門青山的瀧江別墅為校舍。

 

     校名取材自《禮記》的<中庸>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該校經香港政府的教育司批准下立案招生,於1946年10月10日開學,至1949年2月23日被撤銷註冊資格,雖然只有兩年多,卻吸收了40年代後期大批來港避居的文化學人。

 

     這些文化學人為達德學院提供了優良的師資,培育了超過800名優秀青年,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發揚達德的無私精神。

 

     當時曾在達德學院擔任教席或客席講者的著名文化學人,包括何香凝、喬冠華、茅盾、曹禺、郭沫若、侯外廬及千家駒等,輝煌一時無兩。

 

去年列作法定古蹟

 

     達德學院關閉後,倫敦傳道會(今世界傳道會)在1952年購入該校,作為何福堂會所教學及學生住宿之用。

 

     1961年,倫敦傳道會把會所的業權轉交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至1999年,教會曾提議拆卸何福堂會所及毗鄰的拔臣學校和何福堂書院,引起香港傳媒的廣泛關注。

 

     2004年3月26日,原香港達德學院的本部大樓(現稱馬禮遜樓)被列作法定古蹟,令這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保存。

 

     是次展覽於歷史博物館大堂展出,免費參觀。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周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逢周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展覽廳入場費10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周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頁,或致電27249042查詢。





返回頁頂
* 文物保存120X80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樓宇管理及維修 *
  香港品牌
*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