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3年10月26日
傳媒受眾質素高  才有高質素社會
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
李國章

     學校剛在9月初開學,同學上課還不到兩個月,今日又聚在這裡,參加另一個開學禮,誰說我們的年輕人不好學!

 

     更值得我們欣慰的是,這裡的參加者,都是中四以上的同學,很快就要面對中學會考或者高級程度會考,功課多、測驗也多;但這些都無損同學們的熱情,大家都踴躍報名,希望成為《明報》的校園記者,可見各位日常的學習,並非以應付考試為重心。

 

     大家如此樂於學習,背後支持的,當然是濃厚的興趣。我想,這種興趣主要源自年輕人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他們喜歡尋根究柢,探查事物的真相,自然會覺得新聞採訪工作多采多姿,更加渴望可以親身體驗做記者的滋味,接觸不同的人和事,了解傳媒工作的苦與樂。

 

     我要多謝主辦機構、贊助機構和協辦團體,過去6年來,為我們的年輕人提供饒有趣味,又具挑戰性的學習機會,讓他們擴闊視野,認識新聞編採工作的過程、技巧和守則,以及傳媒如何履行其獨特的社會責任。

 

傳媒責任是如實反映社會情況

 

     沒錯,我們的傳媒,享有充分的新聞自由,但也肩負重要的社會責任。其中之一,就是如實反映社會的客觀情況和巿民心聲;並在重要的公共議題上,保障巿民的知情權,為他們提供翔實的資訊,讓他們作獨立的判斷。

 

     為什麼我們說這是重要的責任呢?試想如果一個社會存在着貪污腐敗、不公平和不公義,但傳媒卻隻字不提,只粉飾太平,那我們就不可能知道社會潛藏了什麼冤屈和憤怒;政府的政策是否出現了缺失,現有的制度又是否足以保障我們的自由、生命和財產。

 

     藉着傳媒的真實反映和報道,巿民大眾的感受才有廣闊的表達渠道;大家也可據以判斷社會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危機,因而可以及時處理,或在未發生更大事故之前,及時改進、及時防範。

 

     換句話說,傳媒不斷地監督和批評公眾事務,揭示真相,可以向社會示警,確保廣大巿民的利益得以維持,也即確保社會可以不斷進步。

 

     各位,第7屆明報校園記者計劃的主題是「專業求真」,正好反映了報道社會真相的重要,也反映了社會對新聞從業員的專業要求。

 

     至於在實際的採訪工作之中,記者用什麼方法落實「求真」的目標,有什麼守則要遵從,你們的導師和顧問,都是這方面的專家,自然會教導你們,我也無謂班門弄斧了。

 

     我只想提出一些個人的觀察和感受,作為你們學習過程之中的小小參考。

 

專業求真絕非嘩眾取寵

 

     首先,各位同學不妨思量一下,所謂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指什麼呢?時下有些傳媒打着「求真」的旗號,去販賣色情暴力、侵犯別人私穩、嘩眾取寵。

 

     舉例說,在1宗嚴重傷人的事件中,我們是否需要看到傷者被鏹水淋至皮開肉裂的大特寫,才可以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呢?

 

     舉另一個例,有人被控性侵犯兒童,難道我們需要報紙繪影繪聲,鉅細無遺地描述事情經過,才能夠明白小朋友所受到的傷害嗎?

 

     又假如有公眾人物自殺身亡,一幅偷拍得來的遺容照片,如何能夠令我們知道他為何要自尋短見呢?這些照片和細節,都不是假的,但它們能夠揭示事情的真相嗎?

 

     如果傳媒選擇性地把細節無限放大和渲染,以達到煽情的目的,只會再一次傷及無辜,「真相」反而只能靠邊站,甚至被扭曲。

 

     就正如我們把鏡頭的焦點,聚在1件衣服的1粒鈕扣上,那我們能清楚地看見的,只是鈕扣的圖案,而非衣服的式樣、質料和尺碼,這樣我們還可以知道整件衣服是怎樣的嗎?

 

     除了這類的「冒牌求真」,我們亦可以找到「以假冒真」的情況。

 

     最近就有《紐約時報》的記者被揭發杜撰多篇新聞報道,包括1名美國女兵在伊拉克被擄之後獲釋的經過。在此之前,亦曾經有人虛構一個8歲小孩被逼吸毒的故事,更憑此奪得普立茲新聞獎。

 

     在香港,各位或者會記得曾有傳媒�造名人患絕症的消息,也有傳媒挖空心思,與新聞人物合作炮製所謂獨家新聞。其他林林總總的無中生有、以訛傳訛、抹黑和故意歪曲,也時有所聞。

 

歪曲抹黑損傳媒公信力

 

     部分傳媒的報道,完全違反了「真實、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僅損害了大眾傳媒的整體形象和公信力,也導致記者的社會地位比不上其他專業人士。

 

     當年我們常以「報紙都刊登了」來支持事件的真確性,而時下流行的說法竟然是:「報紙登的你也相信?」

 

     如果這些「冒牌求真」和「以假冒真」繼續下去,變成主流,我們又怎可以期望傳媒能夠履行它的社會責任、反映現實、揭露真相,作為巿民喉舌、社會的良心?

 

     各位同學,你們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呢?是由於個別傳媒人欠缺道德操守,為達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是因為他們要「保飯碗」,不得不為某些利益集團服務?抑或是媒體要屈服於激烈的巿場競爭,非此而不能吸引讀者?

 

提高傳媒品味讀者有責

 

     一番批評以後,我們也須認真地反省,為什麼誇張失實、煽情八卦、欠缺品味的報道,特別有巿場呢?讀者明知這類報道低俗而不可盡信,為什麼卻邊罵邊買來看呢?

 

     有人說:有怎樣的受眾,就有怎樣的傳媒。所以,作為受眾的我們,就更要問問自己:我們要的是真確的資訊和忠實的報道,還是可以滿足我們偷窺慾的故事?

 

     我們有沒有能力去鑒別什麼是真正的專業求真,什麼是缺德的報道和壞品味?我們有沒有使命感去杯葛不良的媒體,不做它們的幫兇,制止惡性的循環?

 

     各位,這個校園記者計劃就是特別為你們而辦的傳媒教育。我們對青年人有極高的期望,希望由你們做起,先讓你們正確認識大眾媒體的使命、責任和影響力;日後你們如果真的投身傳媒工作,記緊要做個有操守、有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傳媒人。

 

     就算日後不選擇這個行業,也要做有品味、有判別力、有要求、有堅持的媒體受眾。有高質素的傳媒人,高質素的傳媒受眾,我們才會有高質素的社會。

 

(以上是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10月26日出席「校園記者計劃」開學禮暨頒獎典禮的致辭全文)

 


返回頁頂
* *
減輕書包重量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