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3年4月19日
社區齊心  合力抗炎
醫管局行政總裁何兆煒
何兆瑋

     香港以至全世界,都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去發現這種非典型肺炎病毒的資料,而目前的治療方法也很有效。

 

     在另一方面,我們又確實未能完全掌握它的傳播及發病的所有規律,例如威爾斯醫院8A病房的傳播方式,就和淘大的個案有很大差別。這就是當我們面對一種前所未見的疾病時出現的必然困難。

 

     更難上加難的,是疫情發展速度之快,以及不成比例地引致醫護人員染病,不單香港是這樣,其他地方也是這樣。

 

     對於醫管局來說,這實在是很大的衝擊,同事相繼染病,我們大家都好心痛。

 

     醫管局和兩間大學的感染控制專家、臨床同事及管理人員,日以繼夜地研究,檢討,到醫院實地觀察,不斷發出「抗炎日訊」,教同事如何保護自己,分享他們見到的漏洞和心得。

 

     而以倍數增加的所需保護物資,也在再三努力下陸續運到。

 

     可是,畢竟病房愈忙,就愈多機會感染,因此,我和負責管理的同事都有共識,現在最最珍貴的,就是有經驗的前線臨床人員,尤其是在深切治療部,所有管理考慮都要以此作起點。

 

     做臨床工作寧慢莫快,愈是忙,就愈要想清楚,要互相監督。若果我們保護不到自己,就更加沒辦法幫助到別人。

 

     再談大形勢,幾日前社會焦點好像是集中在治癒率究竟是95%還是97%,我覺得不應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傳播疫症三大條件

 

     以我手頭上的資料,加上前日政府發表的淘大花園研究報告,令我記起早兩年很流行的一本英文書《The Tipping Point》,內�總結了疫症傳播,甚至謠言傳播,或者品牌突然興起這類現象的三大條件:本體的特性、極少數利害的傳播者,以及特定的環境因素。

 

     提起謠言,我們4月1日愚人節那天不是經歷過了嗎?其實每日都有人將謠言放到互聯網上,但是這一位傳播者就用上頗專業的手法,在一個好特別的環境以及時間配合之下,竟然就引起一陣社會紛擾。

 

     再看非典型肺炎,就更令我覺得這三個條件今次全都符合。

 

     首先,病毒本體特性之厲害不需多談。這種病毒又新,人類又未有免疫力,傳染性強,並多於一種途徑傳播。

 

     至於第二個條件,極少數利害的傳播者,就愈想愈像。

 

     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同樣的散播力,好多好像我的,就是比較幸運的沒有感染其他人,不過,在京華酒店住的那位教授,威院8A病房的那位病人,和淘大那位肚瀉的住客,都一定是含毒量非常之高,不過,在高度傳染狀態之下,卻未發病至讓人意識得到的地步,最終不幸變成一個人傳染了許多許多人。

 

環境因素造成悲劇

 

     就算有利害的傳播者,都要有很特別的環境因素湊巧配合。就以淘大調查報告為例,帶毒的排泄物經過滲漏的污水管,配合狹窄天井造成的煙囪效應,再加上乾涸的U形隔氣管,結果造成悲劇。

 

     當然,單是在此分析是沒有用的,但是通過認識,或者我們可以推敲對策,應付非典型肺炎這場戰役。

 

     對於第一條件,即本體的特性,現在全世界都日以繼夜去研究,正使用的治療方法成功率已達九成多,可以說相當不錯。

 

     當然我們一定繼續努力,可是從大局觀念去想,這些全都是下游策略,除非能研製疫苗,不過這又需要頗長的時間;又或者中醫對預防這種病是否有用?這些都是我們好希望知道的。

 

     總之,無論下游做得如何好,上游若果仍然是繼續源源不斷湧至,數量本身已經遲早會影響治療成效。

 

如有不適及早求診

 

     回看第二個條件,所謂極少數利害的傳播者,由於他們可以說是非典型肺炎的非典型病人,甚至未表露身份成為病人,實際可以做的,就只有教育市民早些求診。

 

     醫務人員就要假設所有急症病人,雖不一定有發高熱和肌肉痛,都有可能是這種肺炎的帶毒者,因此,在任何醫院環境下都一定要做足防感染功夫,不准探病亦都是防止病症蔓延的好方法。

 

     第三個條件環境因素,我則認為社區可以做的空間仍有很多,可以說現時是未有全面發揮。今日開始由政府牽頭的清潔運動,我希望市民會熱烈響應。

 

     不過,要注意一點,在公共�生領域,單單靠自願式參與會令效果大打折扣,譬如不能任由選擇小朋友是否接受預防德國麻疹疫苗注射,否則整個社會對麻疹的免疫力就會低。

 

     如果一幢大廈十個家庭做清潔工作,十個家庭卻不做,但我們又不知道那一家會否湊巧有超級傳播者,這都會是同一道理。

 

     所以除了政府和區議會落力,社區例如大廈住客團體,志願機構等等,都最好要想想方法接觸每一個人,好像成立糾察隊逐家逐戶拜訪,提醒他們重要的信息,如U型隔氣管要有水等等。

 

     而且,大廈的五臟六腑,如並非個別住戶可以檢查得到的屋外水渠,就一定要團體齊心去清潔。

 

     戶外公共環境亦一様,早陣子鏡頭前見到某屋�簷蓬滿布垃圾,溝渠有老鼠和蟑螂,就算這種病毒並非經這些途徑傳播,別的都會,屆時一樣會為下游的醫療系統做成壓力,那麼整個社會就只會付出龐大的資源進行救亡工作。

 

不斷摸索對付病毒

 

     這不過是我的小小想法,這種病毒很新,我們仍然不斷摸索,希望集思廣益,冷靜而踏實地去做。

 

     其實香港人除了非常支持我們之外,也變得自動自覺起來,最少有很多人戴口罩,乘電梯時少說話,家居清潔,可做的都已做。

 

     我只是關心如何去動員所有人,以及個別家庭不能做到的事。

 

恢復元氣重投工作

 

     我在醫院的日子,親身感受到同事的付出,同事的焦慮和壓力,但另一方面,我又見到他們仍然緊守崗位,本�專業精神,日以繼夜地拼搏,都是為了病人,我真的十分感動。

 

     現在我最希望能快些恢復元氣,重投工作,和大家一起再度並肩作戰。

 

     希望香港的疫情早日過去!

 

(上文摘錄自何兆煒4月19日在香港電台發表的「香港家書」。)

 


返回頁頂
* *
心連心全城抗炎大行動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全民清潔保健行動日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