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
*
*
  2004年9月5日
可持續發展
*
除了記憶  還有什麼留給未來?
*

     古老的建築物,不僅留下社區的集體記憶,也可以為市區重建和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上環,便是個典型的例子。它既是香港經濟貿活動的發源地,但也隨�經濟發展而轉型。它既有現代化的大樓,也有破舊的唐樓,而在發展市區的同時,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也得以保留,如西港城、高街舊精神病院、文武廟……。


唐樓   高街舊精神病院   西港城
*   *   *
過去與未來:上環既有現代化的大樓,也有唐樓(左圖),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如高街舊精神病院(中圖),和西港城(右圖)。

     市區重建局的「上環坊更新計劃」,在西港城周圍,首次加入社會影響評估,這可以說是個進步的嘗試,在改善區內環境的同時,保留了該區的特色。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都市生活空間支援小組」成員賴錦璋指出,社會影響評估可減少社區發展對區內居民及歷史的影響。

 

建議修例保留特色

 

     賴錦璋說,都市生活空間對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但在都市發展的同時,如能把以往的社區中的集體記憶保留下來,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他建議修訂規例,令重建項目加入社會影響評估,保護社區特色和社區網絡。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中心伍美琴表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善用天然資源;而可持續的都市生活空間,則是以社區為本,通過都市更新改造,改善經濟、社會和環境。

 

以人為本尊重歷史

 

     伍美琴說,可持續的都市生活空間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樓宇或道路為本。

 

     伍美琴強調,都市是屬於於每個人的,在發展的同時,應尊重社區的歷史,盡量保留有社區特色的建築物。

 

     至於什麼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組引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我們的共同未來》,1987年)

 

     行政長官董建華也在《1999年施政報告》中指出,對香港而言,可持續發展的涵義是:「在追求經濟富裕、生活改善的同時,減少污染和浪費;在滿足我們自己各種需要與期望的同時,不損害子孫後代的福祉;以及減少對鄰近區域造成環保負擔,協力保護共同擁有的資源。」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今年7月中發表首份「可持續發展誠邀回應文件」,就「固體廢物管理」、「可再生能源」和「都市生活空間」3個議題諮詢公眾。提交意見的截止日期是今年11月12日。

 

促進舊區更新修復

 

     委員會在9月11日(周六)舉辦「試點範疇論壇 --- 都市生活空間」,就都市生活空間試點範疇提供進一步資料和觀點,�重研究「誠邀回應文件」提出的關鍵問題。論壇探討的題目,包括:

 

•新界和市區目前在住宅和商業發展上的平衡點,以及未來發展的方案;

 

•市區重建模式及促使舊區更新和修復的方案;

 

•可持續發展城市設計的例子,以及鼓勵規劃和建造更多可持續發展建築物和都市空間的可行方法;

 

•綜合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可行體制安排。

 

     有關論壇的詳情,可按這裡




返回頁頂
* 可持續發展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新聞:
更多..
*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