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建築物,不僅留下社區的集體記憶,也可以為市區重建和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上環,便是個典型的例子。它既是香港經濟貿活動的發源地,但也隨�經濟發展而轉型。它既有現代化的大樓,也有破舊的唐樓,而在發展市區的同時,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也得以保留,如西港城、高街舊精神病院、文武廟……。
|
過去與未來:上環既有現代化的大樓,也有唐樓(左圖),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如高街舊精神病院(中圖),和西港城(右圖)。 | |
市區重建局的「上環坊更新計劃」,在西港城周圍,首次加入社會影響評估,這可以說是個進步的嘗試,在改善區內環境的同時,保留了該區的特色。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都市生活空間支援小組」成員賴錦璋指出,社會影響評估可減少社區發展對區內居民及歷史的影響。
建議修例保留特色
賴錦璋說,都市生活空間對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但在都市發展的同時,如能把以往的社區中的集體記憶保留下來,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他建議修訂規例,令重建項目加入社會影響評估,保護社區特色和社區網絡。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中心伍美琴表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善用天然資源;而可持續的都市生活空間,則是以社區為本,通過都市更新改造,改善經濟、社會和環境。
以人為本尊重歷史
伍美琴說,可持續的都市生活空間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樓宇或道路為本。
伍美琴強調,都市是屬於於每個人的,在發展的同時,應尊重社區的歷史,盡量保留有社區特色的建築物。
至於什麼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組引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我們的共同未來》,1987年)
行政長官董建華也在《1999年施政報告》中指出,對香港而言,可持續發展的涵義是:「在追求經濟富裕、生活改善的同時,減少污染和浪費;在滿足我們自己各種需要與期望的同時,不損害子孫後代的福祉;以及減少對鄰近區域造成環保負擔,協力保護共同擁有的資源。」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今年7月中發表首份「可持續發展誠邀回應文件」,就「固體廢物管理」、「可再生能源」和「都市生活空間」3個議題諮詢公眾。提交意見的截止日期是今年11月12日。
促進舊區更新修復
委員會在9月11日(周六)舉辦「試點範疇論壇 --- 都市生活空間」,就都市生活空間試點範疇提供進一步資料和觀點,�重研究「誠邀回應文件」提出的關鍵問題。論壇探討的題目,包括:
•新界和市區目前在住宅和商業發展上的平衡點,以及未來發展的方案;
•市區重建模式及促使舊區更新和修復的方案;
•可持續發展城市設計的例子,以及鼓勵規劃和建造更多可持續發展建築物和都市空間的可行方法;
•綜合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可行體制安排。
有關論壇的詳情,可按這裡。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