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升服務:社署署長林鄭月娥(左)表示,重整醫務社會服務,不僅可善用有限資源,同時可提高服務效益,為病人和家屬送上關懷。圖為林鄭月娥日前出席在中央圖書館舉行的「傑出顧客服務展覽」時,參觀社署攤位。 |
|
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表示,面對公共資源緊絀,社署近年�重跨界別和跨專業合作,透過共用資源、互補不足,有利提高服務效益,同時為市民提供更綜合的服務。
她在社署網頁的《署長隨筆》中指出,隨�醫療服務模式和市民需求不斷轉變,以及因應近年社會福利改革的方向和步伐,社署在過去兩年,全面檢討醫務社會服務,以便找出更有效為病人提供支援的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
為了維持服務連貫性和做到「以人為本」,各醫務社會服務單位盡可能採用「一病人、一醫務社工」的服務方式,不論病人正在住院或已離院康復,均獲安排由一名醫務社工提供服務。
由於醫院管理局屬下的醫院,有部分特別是前補助醫院如東華醫院、律敦治醫院等存在「一院兩制」的情況,即由社署和醫管局同時提供院內的醫務社會服務。
一院一制 走出醫院
為了令人手調配更具彈性,社署與醫管局蹉商後,已分階段把醫務社工調離這些醫院,把資源轉交醫管局提升院內的醫務社會服務;預計在今年內,便能徹底解決「一院兩制」的問題。
過去非住院病人要見醫務社工,都只能安排在他們到診所覆診時進行。
為了更切合病人對社會支援和心理輔導的需要,社署在去年初採用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需要接受福利服務的非住院病人可到最接近他們居住地點的家庭服務中心接受服務。
不同醫院的醫務社工和院內的醫護人員組成外訪隊,走進社區,照顧長期病患者或高危人士。
延長服務 善用資源
為了方便住院病人及家屬,社會派駐六間提供急症室服務的公立醫院(即瑪麗、東區、伊利沙伯、威爾斯、瑪嘉烈和屯門)的醫務社會服務,將由今年4月1日起延長服務時間,周日由下午5時延長至晚上8時,周末至下午3時。
林鄭月娥說,除了上述的新措施,醫務社工將負責執行為配合調整公營醫護服務收費制度而推出的收費減免機制。
她強調,雖然可投入服務的資源有減無增,不過,醫務社工定將盡力為病人和家屬繼續提供支援。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