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及台灣近期曾發生強烈地震,令人不禁關注前往這些地區旅遊的安全問題。故此,天文台已上載地震安全守則至其網站,解開市民對地震的疑惑。
而在讓公眾認識地震安全措施的同時,也讓大家了解香港的地震歷史。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黃永德表示,發生地震時,室內的人應躲到堅固的傢具下,並遠離容易碎裂或墮下的物件;戶外的人則應遠離建築物、斜坡及架空電線等地方。
|
地震歷史:天文台把地震資料則上載至天文台網站,加深市民對地震安全措施的認識。天文台1921年在其尖沙咀總部安裝的地震儀監測地震(左圖);1929年錄得的地震紀錄(中圖);天文台設在元五墳的地震站(右圖)。 | |
地震發生後,應盡快離開嚴重受損的建築物,並向有關當局報告。
黃永德說,日本及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活動較為頻繁。相對而言,香港並非處於活躍地震帶,故本地發生強烈地震的機會較微。
在1979 - 2004年間,香港天文台共錄得51次香港市民有感的地震,其中6次發生在香港境內,包括1983年在米埔發生的1次報告、1982年有兩次及1995年有3次在大嶼山東部海域發生。
這些境內地震引起的震動均屬十分輕微,強度只有黎克特制1 - 3級。
79年設短周期地震站網
天文台一向十分重視監測香港境內及鄰近地區的地震,並在1979年11月建立短周期地震站網。
站網初時有3個站,位於元五墳、長洲和尖鼻咀。地震數據實時通過電訊線路送到天文台總部,由天文台自行開發的微型電腦數據處理系統接收、分析和儲存,是香港最早期應用微型電腦自動收集及處理遙測數據的系統之一。
1997年,天文台與土力工程處合作,增添了鶴咀、鉛礦凹、鹿頸、小欖、和姜山地震站,把地震站網擴大至8個站。
站網採用了新地震儀,地震儀對周期0.03 - 1秒的震動最為靈敏,震央定位精確度提升至10公里以內,並可測量振幅小至1納米的地殼震動。
與港大研究地震波特性
由1999年起,天文台與香港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利用從天文台短周期地震站網獲得的數據,研究香港附近地區地震波傳遞的特性,從而加深對香港地震風險的了解。
早於1921年,天文台已在尖沙咀總部安裝地震儀監測地震,並紀錄香港市民報告感覺到的地震。
天文台總部使用的地震儀,屬於長周期地震儀,對震動周期約15秒的震動最敏感,適合監測遠處發生的地震,結合其他國家的地震站數據後,可測定強烈地震的震央位置。
天文台現在使用的長周期地震儀,自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開始運作,至今已使用了接近50年。
明年擬購置寬頻地震儀
香港天文台計劃明年購置1台寬頻地震儀,代替長周期地震儀,令地震波的分析及地震定位更精確;也可收集更豐富的地震數據,供建築工程界使用。
寬頻地震儀對0.02 - 100秒的震動都有一定的敏感度,可彌補現在的長周期及短周期地震儀的不足。
欲知更多地震的資料,可按此處。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