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4年,最令人感受到大自然威力的事件,莫過於聖誕翌日印尼的9級地震,以及席捲南亞的海嘯。
這場已吞噬了15萬人性命的自然災害,以震級而言,是自1900年以來第4大地震;以破壞程度而言,也是十大之一。
|
影響輕微:天文台助理台長楊繼興(左圖)表示,由於香港的地理位置,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中圖╱新華網圖片),不會直達香港。智利1960年的9.5級大地震(右圖╱新華網╱法新社圖片),曾令香港的水位上升0.3米。 | |
海嘯巨浪時速千里
海嘯是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地殼活動如海底地震和火山爆發等,都可以引發海嘯。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巨浪,猶如一道「水牆」,速度可達每小時500 - 1,000公里。如果「水牆」到達岸邊,便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香港受地震和海嘯的威脅有多大?天文台助理台長楊繼興表示,由於香港的地理位置,受大地震或嚴重海嘯影響的機會很微。
地震源自板塊活動
楊繼興指出,強烈的地震大多發生於地殼板塊的邊緣,而引發嚴重海嘯的海底大地震,大多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或歐亞板塊及印澳板塊之間的活躍地震帶。
著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歐亞及太平洋板塊的邊界,貫穿日本、台灣和菲律賓。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北部以西的印度洋,發生的黎克特制9級大地震,其震央便位於歐亞板塊和印澳板塊之間的活躍地震帶。
離地震帶六百公里
香港位於歐亞板塊之上,但並非處於板塊邊緣;並距離環太平洋地震帶較遠,最近的地方約600公里。
蘇門答臘及馬來西亞半島阻隔了從印度洋傳來的海嘯,使海嘯不能直達香港。同樣,菲律賓及台灣阻隔了大部分從太平洋傳往香港的海嘯。
從呂宋海峽進入南海的海嘯,會受大陸淺水的影響,使其能量消耗而減弱。
楊繼興說,因此,香港發生大地震和受嚴重海嘯影響的機會很微。天文台的資料顯示,由1874年至今,只有1918年位於香港東北偏東約300公里的汕頭7.3級地震,對本港造成輕微損�,令一些建築物牆壁出現裂痕。
平均每年錄兩地震
那次地震,也是香港錄得最強的1次,估計達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的6 - 7度。這意味一般人都可感受到地震,甚至連站立也有困難。
近年香港有感地震的數目,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自1979年至今,香港共錄得51次有感地震,平均每年約兩次。
這些錄得的地震,大部分的烈度介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的3 - 4度,其震央大部分在香港境外,只有6次的震央在香港境內。
四次海嘯水位微升
這包括1983年在米埔(1次),以及1982年(兩次)和1995年(3次)在大嶼山東部離岸海域。這些境內地震引起的震動輕微,烈度均在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的5度以下。
至於海嘯,楊繼興指出,香港自50年代初安裝了自動潮汐監測站以來,天文台共錄得4次海嘯;而因海嘯令香港的水位異常,則少於0.5米。
引發這些海嘯的地震,分別為1952年發生在堪察加、1960年和1985年在智利,以及1988年在呂宋海峽。
港為警報系統成員
楊繼興強調,香港是太平洋沿岸各國合作運作的太平洋海嘯警報系統的成員,並不時留意水位變化。
在太平洋海嘯警報系統的架構下,當天文台的地震儀探測到地震發生,便會把地震波抵達的時間,傳送至位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
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收到各國地震站的地震資料後,便計算地震震央、深度和地震強度,並評估發生海嘯的可能性,並向參與的國家及地區發送詳細海嘯預測資料,包括預期海嘯到達太平洋沿岸各地區的時間及海嘯高度等。
若預料顯著海嘯會影響香港,天文台在收到信息後,向市民發出海嘯警告。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