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每年的財政預算案,均是配合施政報告而作出資源調撥,以實施各項有益於社會的政策和措施;這些資源分配的工作,很難做到盡如人意,但只要問心無愧,為市民�想,也就是盡了起碼的本分。
曾俊華今天(2月21日)在其網誌上表示,整個農曆新年假期,都在家中準備周三(2月24日)宣布的下年度財政預算案;在翻閱預算案擬稿時,同時想起諮詢期間收集到的市民意見。
一般不提新政策
他說,這些都是涉及市民經濟民生的大事,更要謹小慎微,不容粗疏;無論是否落實市民的個別意見,都希望有個圓滿的答案,而不是單憑個人意志行事。
雖然時代不同,但財政預算案的基本工作仍是一致的。每年的財政預算案,其實是為了配合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作出資源調撥,以實施政府各項有益於社會的政策和措施。
因此,他指出,預算案一般不會提出新政策,因為那是個別政策局的工作,各局長會對不同的新政策進行分析、研究、諮詢,以至寫成法例,爭取獲得分配資源,才找適當的時候推出來。
難做到盡如人意
他表示,雖然預算案通常不會宣布新政策,但在目前的「財政封套」制度下,各政策局按其現有資源作出優次,但若涉及「封套」以外,由中央控制的額外資源,各政策局需要作出詳細解釋,與其他政策局「競逐」這些稀有的資源。
不少地區的財長,均在嚴重財政赤字和經濟不景的陰霾下工作,但香港仍有能力在不需要提高稅收的情況下,改善現有服務,發展中長期的經濟和推行各種利民紓困措施。他表示,這實有賴社會健康理性,認同審慎理財的實行。
曾俊華明白,這些資源分配的工作,難以盡如人意,令所有人滿意,但身為公僕,只要問心無愧,為市民�想,也就是盡了起碼的本分。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