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土地問題阻礙經濟發展

2014年12月16日

none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

莊(成鑫)會長、黃(定光)議員、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日我很高興出席中華出入口商會(中出)「中出經濟論壇」,與各位朋友見面。今次的論壇是慶祝中出成立60周年,實在可喜可賀,亦利用這麼好的機會跟大家分享對全球及香港經濟的看法,真的十分有意義。多年來中出的會董和會員是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力量,亦很多時支持政府的施政,在這方面要感謝中出為社會作出的貢獻。

 

首先讓我回顧一下過去一年多環球的經濟狀況,以及香港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過去一年環球經濟溫和復蘇,然而各地步伐不一,其中歐元區復蘇步伐較緩慢,經濟增長動力欠奉,復蘇進程受制於勞動市場和公共財政等結構性因素;而日本在4月上調銷售稅後經濟持續兩季出現收縮,逼使政府延遲加稅步伐。美國則是經濟復蘇最快的發達國家,在脫離異常寒冷天氣的不利影響後,增長勢頭進一步穩固,聯邦儲備局更於10月完全終止購買資產計劃,踏出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重要一步,與歐元區和日本貨幣決策當局最近數月進一步推出寬鬆措施形成強烈對比。

 

與此同時,環球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削弱了經濟利好氣氛,而在美國開始加息的預期下,跨境資金流向亦可能急速逆轉,對國際金融穩定構成一定威脅。內地經濟在繼續穩健增長的同時,面對下行的風險亦有所增加,人民銀行亦於上月宣布減息穩定經濟。

 

在外圍因素的影響下,香港經濟首兩季增長放緩,直到第三季,才在服務輸出及私人消費的帶動下重拾一些增長動力。就業方面,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在第一季跌至3.1%,是1997年以來最低的水平,到了第三季亦維持於3.3%,就業人數按年增加1.3%,全職非技術僱員平均工資名義增長率在第三季達6.8%,整體來說香港處於全民就業狀態,人力資源供求持續緊絀,大家薪水的升幅超出通脹。

 

香港作為開放型經濟體系,經濟表現受外圍政治經濟因素影響,我們必須關注環球經濟的發展。事實上,世界各地不同經濟體系在這次環球金融危機後的表現,亦十分值得我們借鑑和警惕。

 

美國是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的發源地,次級按揭大量違約,在骨牌效應下,多家大型金融機構面臨破產,金融體系幾乎崩潰。然而,美國卻是危機後最早看到曙光,走出衰退的發達國家。這與美國累積多年的科技創新能力,以及比較幸運近年成功開發的頁岩氣資源等因素不無關係,然而美國資產與勞動市場的靈活性亦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美國經濟能快速作出調整。

 

相對而言,歐元區缺乏統一的財政政策,而且福利主義盛行,不少政府債台高築,沒有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空間。同時各國勞動市場僵化,未能迅速靈活地調整。最後,各國復蘇速度不一,加上種種政治原因,貨幣政策搖擺於緊縮與擴張之間,一直難以取得共識。在幾種因素影響下,歐元區經濟至今仍未能恢復增長。

 

至於日本方面,政府長期入不敷支,沒有能力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甚至需要增加銷售稅。再加上人口老化,人力短缺,勞動市場缺乏靈活性,在危機發生後遲遲未能作出所需的調整,以致在大規模放寬銀根後仍未能恢復增長。

 

在金融危機過後,香港經濟在2009年已經恢復正增長,並沒有遭遇重大衰退,然而當我們向前看,必須參考歐美日各國的經驗,要保持經濟的靈活性,避免走上福利主義之路。同時,我們必須細心考慮香港的定位與發展策略,以充分準備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和爭取機遇。

 

過去二、三十年來,香港經濟發展的契機是中國經濟的發展。近年中國內地不斷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充滿發展機遇,我相信這個情況會維持。與香港相鄰的東盟十國亦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總人口超過六億,去年為香港第二大的貨物貿易夥伴,充滿發展空間。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充分發揮我們包括法治、人才、簡單稅制及低稅率、資金及資訊自由流通、公平的競爭環境等優勢,可以充分把握這些地區的發展機遇。

 

雖然過去幾年來、甚至回歸這十多年來不時有人擔憂在內地及周邊地區的迅速發展下,香港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或國際地位會被其他地區取代,但大家看香港十多年來在金融方面的發展,甚或最近推出的滬港通,可以看到其實不需要過分擔心。因為香港擁有獨特的優勢,應保持靈活性,把握機會發揮所長,不應繼續糾纏在這個問題上。

 

有了清晰的定位後,我們應進一步討論應如何落實我們的願景。回歸後不少意見認為香港的經濟過去過分依賴金融及房地產行業,產業過分集中,因此經濟結構必須轉型,發展多元產業。事實上,香港受先天條件限制,土地資源非常有限,一些產業遷離香港實在是為了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金融業及其他高增值的服務行業,對土地的需求相對較少,可以利用最少的土地資源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符合香港發展的需要。

 

事實上,貿易及物流業、旅遊業、金融業及專業服務等傳統四大支柱產業所以能在香港扎根,是因為在香港有限的條件下它們仍能保持較高的競爭力,而隨着內地改革開放以及經濟重心東移,這些行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必須把握這些機會,當然這並不等於我們不需要發展其他新的產業。因此,在推動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集中高增值、知識型、具創新性、對土地需求較少的範疇,不宜純粹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

 

此外,我們必須正視並處理限制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因素。這是我今天特別要提的一點。首先是土地資源,香港地少人多,適合發展的土地、或已發展的土地有限,土地及租金成本高昂。然而,土地是各行各業經營發展所需的生產要素,即使如金融、地區總部等高增值產業,亦會因為租金昂貴而喪失競爭力。在過高的租金成本影響下,可能連最有潛力、最創新的企業亦無法生存,窒礙了經濟的創新與發展。

 

人力資源是另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今天香港基本上處於全民就業的狀態,人力資源非常緊張,根據預測勞動人口更將於2018年見頂,對經濟發展造成進一步的制約。在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從金融到零售等各行各業將不能因應需求而擴張,個別建築行業人手不足更會造成建築成本高漲,建造時間拉長,繼而推高土地及租金成本。然而,在建築行業人力供應有限的情況下,即使工資上漲亦未能使人力資源供應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土地資源供應被進一步拖慢,造成土地及租金成本循環上漲的壓力,整體而言窒礙香港的經濟發展。

 

近年社會上不乏論述,提出善用香港有限土地資源的各種方法,同時亦出現重視保育的聲音,及對經濟發展、特別是發展帶來的財富不均等提出質疑,社會上不能取得共識,使土地發展出現停滯。我可以肯定的說,土地供應不足已經成為拖慢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因素。

 

長遠勞工短缺的問題同樣嚴重,隨着人口老化、勞動人口見頂,未來甚至可能出現有地但沒有工人的情況。正如我剛才所說,人力資源與土地成本有着循環互相影響的關係,這是香港面對最大要解決的問題。

 

各位,香港雖然得天獨厚,充滿令所有周邊地區羨慕的發展機會,但如果我們因為這些內部問題而不能充分把握這些機遇,將會非常可惜。雖然這些問題並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但我們必須向前看,認真去思考討論,找出方案,使社會不再糾纏在限制人力與土地供應的議題上。

 

最後,多謝中出邀請我作為今日論壇的發言嘉賓,我再一次恭賀中出創會60周年,並祝各位會員生意興隆。多謝各位。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12月16日出席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中出經濟論壇」的致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