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简体
Facebook Myspace Twitter Xanga
把握機遇

把握機遇: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香港中華總商會主辦的中總論壇上致辭。

曾俊華:經濟增長未許樂觀

2013年01月07日

none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我很高興出席今天的「中總論壇」,有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對未來一年經濟形勢的一些看法,特別是在十八大之後,香港將會面對的挑戰和機遇。我想先談談西方發達經濟體系目前的情況。
 
   歐、美、日政府的債務重擔和結構性問題,相信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他們一方面需要落實財政緊縮措施來減低負債,這個做法必然會拖累實體經濟,令低速增長的格局繼續維持。另一方面,他們亦要顧慮債務的水平和對未來經濟及下一代的影響,這個格局好大可能進一步刺激起保護主義,影響國際貿易環境,令情況惡化。
 
   美國方面,雖然兩院上星期通過有關法案,避免政府即時墮入財政懸崖,但是法案本身治標不治本,問題只是暫時解決,還要看未來一兩個月,美國政府如何解決龐大財政赤字的問題。由於民主共和兩黨在多項財政整固的議題上仍然存在嚴重的分歧,在可見的未來,政治角力勢將愈演愈烈,為美國經濟復蘇的前景增加不明朗的因素。
 
   無論如何,美國政府要改善財政狀況的長遠可持續性,無可避免要實行加稅和削減公共開支,問題只是程度而已,這些措施必然會拖累本來已經是疲弱的經濟,各階層的民眾都要蒙受不同程度的代價。在失業率居高不下、家庭和中小企業的信貸狀況仍然緊張、政府面臨龐大財政整固的情況下,美國復蘇的勢頭是否可以能夠保持,仍然有待觀望。
 
歐債危機  最大風險
 
   至於一直未能處理好的歐債危機,我相信仍然會是目前最大的風險因素。要根治歐元區的問題,個別成員國當然需要徹底改變現有的財政和福利政策,要令歐元區的經濟和貨幣聯盟運作暢順,歐盟領袖必須要建立起銀行聯盟,以及從加強財政融合等多方面入手,但是目前各成員國的政治利益分歧依然難以解除,要達成共識並不容易,加上今年德國和意大利大選,種種政治變數令歐洲的問題繼續反覆。
 
   另一方面,歐元區存在危機的國家為了加強本土競爭力以及符合歐盟和國基會的援助條件,都需要進行經濟調整及改革,但是面對經濟衰退、銀行去槓桿化導致信貸收縮等情況,他們要達到最基本的目標,難度一點不低,若果他們最終無法落實改革,可能會觸發新一輪的經濟危機。故此,我相信歐債危機在未來一年會繼續反覆,影響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動向。
 
日本問題  令人擔心
 
   近期令我較為擔心的,是我們鄰近日本的最新發展。日本經濟面對的結構性問題十分嚴重,除了國債規模愈來愈大,企業的海外盈利能力大不如前、出口逐漸失去競爭力,人口老齡化亦令儲蓄率下降,種種結構性趨勢都是極難在短期內扭轉過來。去年第二季和第三季,日本經濟都出現按季收縮,近期亦未見有好轉的跡象,反映日本經濟未能扭轉衰退。
 
   剛剛上場的日本政府表示,他們會優先處理經濟問題,但要扭轉衰退趨勢,新政府很難單靠財政政策去支撐經濟發展,必然要靠央行進一步推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企圖通過令日圓大幅貶值來刺激經濟。這些貨幣政策能否令日本經濟恢復增長仍然有待觀察,但歐、美、日的量化寬鬆措施,肯定會加劇環球金融和匯率市場的波動,令資金流向難以預測,大幅增加環球經濟的金融系統風險。
 
   在環球政治環境方面,我們要繼續留意中東地區的局勢,以及太平洋海域主權爭議的發展,因為兩者都可能對全球經濟以及金融市場帶來震盪。
 
內地經濟  重拾增長
 
   相比之下,亞洲特別是中國的情況,確實比較令人感到樂觀。去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展中的亞洲地區,今年經濟增長會有7.2%,遠高於全球平均的3.6%,以及先進經濟體系的1.5%,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市場普遍認為內地經濟已經在去年第三季企穩,去年11月的數據亦初步確認經濟活動已經見底回升,特別是內需環節,零售總額呈現更快的雙位數增長,工業增加值亦恢復雙位數增長,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幅亦維持在20%以上。
 
   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央政府今年的工作重點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相信在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之下,內地經濟在今年可以重拾較快增長的勢頭。
 
內地帶動  就業穩定
 
   至於香港本地的經濟,我們值得先檢視失業率和通脹這兩組直接反映本地經濟及民生情況的數據。
 
   過去一年,得到內地經濟帶動,失業率仍然處於低水平,維持全民就業狀態,加上訪港旅客人數仍然持續增長,令市場的消費動力得以保持,市道暢旺;另一方面,相信大家都見到香港各處的基建工程都正在全速進行,市場上的私人投資亦持續有增長,令本土的內需能夠維持一定的動力。
 
   政府於2012至13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價值約800億元的支出方案,對本地經濟的提振作用有1.5個百分點,就穩定需求和維持失業率在較低的水平,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歐、美、日經濟不出現急劇性的惡化,亞洲區整體經濟基調維持良好,隨着內地經濟回暖,內需增長持續,香港出口會較為穩定,我們的經濟增長亦可以回到正常的軌道,同時穩住就業市場。
 
   至於通脹,今年的走勢將視乎多方面,包括匯率、國際商品價格,以及外圍和本地經濟情況。先講外圍,美國、歐洲及日本都會推出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措施,全球流動性氾濫勢將進一步加劇,有機會再推高商品價格,引發起新一輪全球性的輸入通脹。
 
利率走勢  影響樓市
 
   本地經濟增長放緩,工資升幅雖然已經減慢,但我們亦留意到租金升幅仍然較快,背後反映的通脹上行風險不容忽視。相信普羅市民都和我一樣,最關注在低息環境和流動性氾濫下的樓市泡沫風險,以及隨之而衍生的租金和通脹壓力。政府完全了解這些風險,亦一直高度關注,過去我們已經推出多輪針對性的措施減輕樓市亢奮程度,控制市場上的炒賣活動。有需要時,我會毫不猶豫再次推出適當的措施。
 
   近年,身邊很多人,特別是年輕朋友都常常問我:「何時才適合買樓?」請容許我借今次機會再回答一次:置業是我們一生人中最重要的投資,我們作出決定之前,要留意自己可以應付按揭的能力,特別要留心的是利率的走勢。
 
   最近,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宣布,他們會將調整息口的決定,跟美國失業率和通脹掛鉤,還提出失業率6.5%和通脹2.5%的新指標,這顯示美元加息可能在原來預期的2015年之前發生,而大家都應該知道,美國利率回到上升周期時,將會對香港樓市產生莫大的影響。
 
預期來年  充滿挑戰
 
   至於來年具體的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測,我將在2月底宣讀2013至14年度財政預算案時,向全港市民公布。
 
   概括來說,未來一年外圍環境錯綜複雜、充滿變數,全球都要準備面對三大戰場:「地緣政治戰」、「貨幣戰」和「貿易戰」,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三個戰場上的鬥爭都會為我們帶來一定的影響。我預期,2013年會是充滿挑戰的一年,經濟增長未能太樂觀,失業率及通脹都會面對上行的風險。
 
國家訂立  發展方向
 
   接着,我會跟大家講述一下十八大之後的中港經濟情況,以及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去年11月公布的中共十八大報告,以及上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為國家經濟訂立了明確的發展方向,肯定了中央繼續深化經濟改革的路線。十八大會議之後,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深圳前海視察,表示粵港關係由過去「香港輻射廣東」的模式,演變成兩地合作,將來前海需要依靠香港的高端服務業優勢,還要學習並且借鑑香港的經驗。可見得,在新一輪經濟改革之中,香港會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當然亦有機會分享到當中帶來的成果。
 
   國家多年來作為香港經濟的腹地,亦是香港資金投資首選的目的地,我們此刻是值得思考在未來的一段日子,如何迎接新一輪的改革浪潮,將香港經濟推上一個新的台階。
 
   全球經濟重心東移,內地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貿易實體,去年世界銀行的報告《2030年的中國》,就指出中國在2030年前將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內地經濟若然能夠持續穩健發展,相信可以為全球經濟,以至亞洲和香港經濟提供動力。
 
優化經濟  帶來機遇
 
   在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主席提出國家要在2020年全面建設成為小康社會、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達到這些目標,改善經濟結構,加速發展第三產業,以及進一步城鎮化都是必然之途。
 
   按照中央頒布的《十二五規劃》,為了改善過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數年內地經濟改革將更加注重效益與質量,着力調整貿易和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和服務業發展,擴大內需,尤其是私人消費,亦會着力改善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質素。我相信,這個優化經濟結構的過程,將會為香港帶來龐大的機遇。
 
   先講擴大內需。內地要擴大內需,提升居民收入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這個做法可以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增加對香港消費品和生活性服務的需求。
 
自家品牌  受到愛戴
 
   香港品牌過去一直受到內地消費者的愛戴,內地城市為我們的優質產品提供了極之廣大的市場。進一步城鎮化,亦等如將我們的市場進一步擴大,對我們的自家優秀品牌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我舉一個例子,內地近年對香港月餅的需求愈來愈大,據我了解,香港一個著名品牌的月餅,去年收到來自內地的訂單,竟然超過100萬盒!這個數字完全能夠反映香港成功品牌在內地的吸引力是如何巨大,亦都提醒我們,在未來一段日子,內地進行深化經濟改革,老百姓消費能力將進一步提升的時刻,實在是港商進行產業升級轉型,建立或者強化自家品牌的最好時機。
 
   另外,本地的服務性行業亦同樣能夠受惠。產業升級轉型自然會帶動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例如金融服務、專業和商業服務等的香港支柱產業。根據《十二五規劃》,內地將加大力度發展現代服務業,把服務業的比重於2015年提升四個百分點。我想特別指出,以內地目前的經濟規模來看,內地生產總值的四個百分點,是相等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總和,這將會為我們最主要的產業帶來龐大的商機。
 
金融服務  角色積極
 
   一直是香港優勢所在的服務業,佔我們目前經濟比重超過九成。我們有先進管理經驗、知識和技術,金融和商業服務水平和制度跟世界接軌,可以為內地專業服務累積經驗,為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CEPA正好提供了兩地服務業合作的平台,去年中簽署的《補充協議九》,將受惠服務領域擴大至48個,涵蓋分銷、金融服務、運輸及物流等,都是香港擁有比較優勢的服務領域。中央政府亦提出到十二五規劃期完結時,透過CEPA基本實現內地與香港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目標,這將大大擴闊香港服務業在內地的發展空間。
 
   我認為,香港尤其可以在金融服務方面扮演積極的角色。為彰顯香港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以至長遠經濟發展的作用,香港也首次在國家的五年規劃中獨立成章。《專章》提出要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發展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協助國家引進資金、配置資產,發揮「防火牆」和「試驗田」的作用。
 
發揮優勢  作出貢獻
 
   各位,全球經濟低增長的格局至今未變,在短期內仍然會反覆不定。但是內地逐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增強經濟實力,長遠來說對亞洲以至全球經濟的意義重大。這個過程可以為香港帶來的機遇,我相信是前所未有的。只要香港能夠好好把握這個機遇,繼續發揮我們的優勢,就能在不斷朝着高增值發展的同時,為國家下一階段的經濟金融改革繼續扮演獨特的角色,作出貢獻。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月7日出席香港中華總商會主辦的中總論壇的致辭全文。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亞洲金融論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