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圖片

保存半世紀: 石硤尾邨居民林美倩,仍然保存著50年代一家入住石硤尾徙置大廈時簽訂的租約正本,租約上附有一家人的合照。

圖片

體驗變遷: 林美倩紮根石硤尾數十年,由舊式樓高6至7層的徙置大廈,搬往設計和設備完善的新式公共屋邨居住,經歷公屋的轉變和改善。

圖片

聚腳點: 林美倩經營棉被和床上用品店47年,店舖成為街坊們聚首的好地方。

圖片

話當年: 88歲的前蘇屋邨居民陳醒棠,緬懷昔日在屋邨居住期間,鄰里之間經常守望相助。

圖片

守護居民: 陳醒棠手中的銀色哨子,是當年他守護蘇屋邨居民,義務晚上巡樓維持治安的隨身物品之一,至今仍然帶在身上。

公屋一甲子 見證香港變遷

2013年10月27日
   今年是香港公營房屋發展60周年。公營房屋由早期設備簡陋的七層徙置大廈,發展至今日設計優良、設施齊備的現代化屋邨,成為市民安居的家園。兩位住在蘇屋邨和石硤尾邨數十年的老街坊,跟大家回顧昔日生活點滴,分享難忘的回憶。
 
   88歲的陳醒棠(棠叔),是60年代首批入住蘇屋邨的住客,一晃眼便住了50年,見證屋邨的不斷蛻變,現在仍不時回味鄰里間守望相助的愉快片段。


   「這裡的鄰里關係,是我遇過最好的。有時候,有些老人家沒有預備飯餐,或不能出門買菜,鄰居便會代勞;當年生活環境不好,別說是電視機,冰箱亦不是家家戶戶擁有,有些鄰居樂意借出冰箱,讓街坊存放餸菜;街坊病倒了,我們會去探訪;街坊去世,我們也會去送他們一程。」
 
   棠叔的口袋總是放著一個老舊的銀色哨子,這哨子數十年來與他形影不離,是棠叔守護蘇屋邨居民的記號。60年代邨中發生劫殺案,有居民被賊刺死,事件令居民十分恐慌。
 
風雨不改守護街坊
 
   於是,棠叔與數十名身體健壯的街坊,自發成立互助委員會,每晚兩人組成一隊,帶著簡單的工具如哨子、竹棍等,分批「巡樓」,風雨不改。互助委員會訂立了安全巡邏守則,包括遇見可疑人物時,不可以單獨行動;查問陌生人時,要有禮貌,避免對訪客造成不便;遇到罪案發生時,應吹哨子求助等。
 
   每晚飯後的「巡樓」活動,成為棠叔和其他街坊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為保障邨民的安全出一分力外,大家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每晚大家巡更回來後,便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有些熱心的鄰居,特地準備泥鯭粥給我們品嚐;有些上海人鄰居,則送水餃給我們吃。」
 
   半個世紀以來,棠叔為邨民舉辦不少旅行、春茗、節日慶典等活動,聯繫街坊感情,亦眼見屋邨的設施不斷改善,例如增加了休憩地方、停車場和其他配套等。今年蘇屋邨清拆後,棠叔和很多居民分批遷往附近的元州邨,繼續安享晚年。
 
公屋演進由火災說起
 
   公營房屋計劃在1953年聖誕夜「誕生」,當年石硤尾寮屋區被大火吞噬,近53,000名居民一夜之間頓失家園。為解決迫切的住屋需求,政府在石硤尾興建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跨越半世紀的公營房屋計劃從此展開。
 
   年約60歲,人稱「倩姨」的林美倩,一生與石硤尾邨結下不解緣。她的父母是1953年石硤尾大火的災民,獲安排入住徙置大廈,一家八口住在只有140平方呎的單位。
 
   倩姨說:「由於單位空間狹小,我們便在家搭建一個堅固的『小閣樓』,姊妹們晚上睡在小閣樓,下課後就拿一張小椅子到閣樓,坐着做功課。小閣樓下就是父母工作、睡覺的地方。我們課餘也會幫忙做些小手作,賺取生計。」
 
   早期的徙置大廈,沒有升降機,單位面積狹小和沒有間格,居民只能共用廁所浴室,和從公共水龍頭取水,而且要在走廊煮食。家在四樓的倩姨回想說:「大多數人在傍晚6時至7時輪隊洗澡,我們通常晚上11時才往浴室洗澡,因為害怕有瞥伯,所以姊妹們惟有輪流守著浴室入口,提高警覺。」
 
公屋設施日見完善
 
   政府70年代起重建徙置大廈,倩姨一家遷往較新型的石硤尾邨第八座,單位面積近400平方呎,設有獨立廚房、洗手間和自來水,居住環境大大改善。
 
   今年5月,倩姨遷往再重建後的石硤尾邨。她說:「新石硤尾邨有不少綠化設施,並且大部分地方都加建有蓋通道,遇上下雨天,居民也不怕被雨水打濕;新型屋邨少用了梯級,多增了斜台和電梯供長者和行動不便的人士使用,對這兒,我感到很滿意。」
 
   倩姨繼承父業,在邨內經營棉被和床上用品店,是邨內人所共知的老店。雖然收入微薄,仍不捨得結業,因為店舖已成為街坊聚首的好地方。
 
   經過半世紀演變,公營房屋在規劃、設計、建築和管理等方面都大為改善,現時近半市民居住的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和居屋,設備更完善,大小單位組合更具彈性及變化。
 
   尖沙咀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正舉辦「話說公屋」專題展覽,讓市民了解香港公營房屋的發展歷程,和昔日居民的生活點滴。詳情可瀏覽展覽的專題網頁


家是香港 長遠房屋策略 「香港政府通知你」及「政府App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