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首份非遺代表作名錄公布

2017年08月14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20個項目,以便政府在分配資源、採取保護措施時訂立次序,保護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具有高文化價值、急需保存的項目。

  

代表作名錄項目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教儀式傳統、食盆、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戲棚搭建技藝。

 

早前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十個本地項目,也自動納入名錄,分別為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審議首份香港非遺清單內480個項目,從中推薦上述首十個項目。今年2月至5月,政府就此諮詢公眾,接獲意見逾200份,大多數贊成把項目納入名錄。

 

代表作名錄設甄選準則,包括項目已被列入香港非遺清單;體現香港傳統文化;具世代傳承、活態存在的特點;顯示香港生活文化的特色;在社區有重要影響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2017至18年度將舉辦專題展覽,介紹代表作名錄項目,並舉行活動,提升公眾的認識。

 

民政事務局轄下的華人慈善基金將推出試驗計劃,撥款資助在社區層面推廣非遺項目的活動,詳情稍後公布。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