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曙光初現

曙光初現:   理工大學研發「中風腦功能訓練儀」,訓練中風病人藉腦部未壞死的細胞控制手部動作,逐漸踏上復康之路。

復康之路

復康之路:   中風病人卓先生接受療程,經過30次訓練,大大改善左手的活動能力。

手腦感應

手腦感應:  患者接受治療時戴上探測腦電波的「頭盔」,然後想象張手的動作,癱瘓的手亦須同時嘗試張開。當儀器感應到腦部發出張手的指令與手部動作一致,機械手便會相應活動。

科研團隊

科研團隊: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教授湯啟宇及其團隊獲創新及科技基金270萬元資助,用了五年時間,研發出該儀器。

腦波機械手助中風者復康

2014年03月30日

香港人口漸趨老化,中風個案每年數以萬計,不少病人更因此癱瘓或傷殘。中風後要恢復一般肢體活動殊不容易,要手部回復靈活更是難上加難。理工大學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經五年精心研發,創制了「中風腦功能訓練儀」,協助病人訓練手部運動能力,為他們帶來一線希望。

 

負責項目研發的理大生物醫學工程教授湯啟宇指,部分中風病人因為腦部受損,導致半邊身體不受控制,儀器可以訓練病人運用腦部未受損的細胞,控制手部的動作。

 

 



患者治療時戴上探測腦電波的「頭盔」,並套上狀如手掌骨骼的機械手,然後集中精神,想象張手的動作,癱瘓的手亦須同時嘗試張開。當儀器探測到腦部發出張手的指令,與手部動作一致,機械手便能執行張手的動作。利用這儀器反覆練習,病人就可藉腦部未壞死的細胞控制手部動作,逐漸踏上復康之路。

 

效果勝傳統治療

湯教授指,中風病人恢復手部能力要比腳部難,因為控制腳部動作的大腦區域較小,過程較簡單,物理治療的效果比較顯著,而手部動作涉及的腦部區域較大,中風後要恢復並不容易。

 

「傳統的物理治療是一種被動訓練,主要拉鬆手筋和手腕,沒有鍛練使用腦部控制手部。物理治療師亦不懂怎樣教病人嘗試用意念,控制手掌做出開合的動作,感覺有點像老鼠拉龜。」

 

卓先生十年前中風,去年年初開始接受「中風腦功能訓練儀」療程,經過30次訓練,本來癱瘓了的左手,已逐漸恢復活動能力。「拿碗比以前好很多,可以幫太太洗碗。我也試過換燈泡,這是以前不敢做的,因為怕跌倒,現在拿東西比較穩。這應該是治療效果最明顯的一次,做完不會太累,信心也大了。」

 

復康路途漫長,但他從沒放棄,更積極參加大學科研計劃,願意當「白老鼠」。「一日未死,仍有機會康復。我希望可以再次訓練,時間再長一點,看看效果會不會更好。我想這儀器對剛中風的人士有用,恢復效果可能會更快。」

 

立志協助中風者

湯教授及其團隊獲創新及科技基金270萬元資助,用了五年時間,研發出這個訓練儀。未來幾個月,理大會作第二輪試驗,明年在醫院進行臨床實驗。湯教授說,一套儀器的成本約十萬元,比其他醫療儀器便宜,相信可以普及。他們會研究簡化儀器,希望日後能借給病人在家裏使用。

 

湯教授說,幫助中風病人是他的夙願。早在中學時期,他參與探訪老人院的義工活動,見到不少中風者無力自理,便一直想為他們做點實事。「那些長者其實不想事事靠人,他們說我年輕、有能力,還問我有沒有科技可以幫幫他們?從那時開始,我一直有個心願,希望研發一些儀器協助他們重新學習。」

 

「現在香港人口老化,中風是引致殘障的頭號病症,如果可做一些事幫助中風病人,恢復走路或手部功能,對中風人士來說,是個喜訊。」

 

創新及科技基金一直資助應用研發工作,為香港的創新和科技發展營造更佳的環境,成立15年以來,資助超過3,600個項目,總額約80億元。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基金會設立新的「企業支援計劃」,資助私營公司進行研發,每個項目的資助上限增至1,000萬元,藉此刺激企業投資研發,以及加強將成果商品化工作。



我的政府一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