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圖片

特色巡遊: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由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各水道,當地人稱之為「遊神」。

大澳龍舟遊涌延續百年傳統

2011年06月06日
     大澳3個傳統漁業行會成員今天(6月6日)舉行端午節「龍舟遊涌」宗教活動,延續這個具百多年歷史的節日慶典,而此活動已成功申報列入第3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今天出席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主辦的「大澳傳統龍舟遊涌暨慶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典禮」時表示,大澳端午龍舟遊涌不僅是全香港獨有,在華南地區也是鳳毛麟角。
 
     他說,民政事務局於2009年9月向國家文化部申報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長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列入第3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過專家們多月來的認真評審和科學認定,在剛剛批核的最後名單中,香港的4個申報項目全部成功列入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錄內。
 
     曾德成表示,當局正進行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編製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整個普查預計於明年上半年完成。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具有重要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故成為香港首批向國家文化部,獨立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 


     相傳在百多年前,大澳出現瘟疫,漁民用龍舟拖着載有從各廟宇接來的神像的小艇巡遊水道,瘟疫得以驅除;自此之後,這個當地稱為「龍舟遊涌」的傳統維持至今。
 
     每年端午節,大澳3個傳統漁業行會,即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均舉辦傳統「龍舟遊涌」宗教活動。行會成員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順序前往大澳4間廟宇即楊侯廟、天后廟、關帝廟、洪聖廟請出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
 
     在五月初五端午節早上,扒艇行行會成員划着龍舟到楊侯廟後的寶珠潭山邊採集青草,然後將草放進龍口,稱為「採青」。行會的長老又以雄雞血混到白酒裏,然後灑到龍頭、龍尾及船身上,稱為「喝龍」,有辟邪之意。但近年政府禁止市民飼養活雞,此儀式現已無法進行。
 
     接着進行的活動,就是「遊涌」,當地人又稱之為「遊神」,由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各水道,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也就是焚燒金銀衣紙,棚屋居民也同時朝着巡遊的龍舟焚香拜祭,祈求合境平安。
 
     遊涌完畢後,3條龍舟進行競渡表演,以娛樂神明。至下午,各行會進行「送神」,把神像送回各廟宇。當天晚上,行會成員亦會聚餐,慶祝端午節,也是成員歡聚的時刻。
 
     時至今日,漁業式微,3個龍舟會在2008年聯合組成「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結合多方面的力量,維持這個有百多年歷史的節日慶典。
 
     另外,為配合新高中學制,香港文化博物館聯同教育局、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和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今天合辦實地考察,邀請中學教師參加,藉此推廣這項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法定最低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