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圖片

戲台歷史: 粵劇名伶羽佳回望陪伴自己多年的演出物品,勾起不少舞台回憶。

圖片

珍貴文物: 羽佳說,此套「白地繡龍紋大靠」……

圖片

和這套於慶典場合演出「紅地顧繡蟒袍」都值得市民細心欣賞。

圖片

文化傳承: 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吳雪君說,保存粵劇文化是博物館的使命之一。

名伶羽佳捐珍藏 承傳粵劇文化

2011年02月05日

     提起「神童羽佳」,很多粵劇戲迷都會想起文武生羽佳。羽佳將大半生青春奉獻給舞台,九十年代退休後,一直保存演出物品。最近他將2千多件珍藏捐贈香港文化博物館,希望年輕一代認識這門中國傳統藝術,對中國文化有更深了解。

 

半個世紀戲台生涯

 

     人稱「佳哥」的羽佳原名翟羽佳,出身粵劇世家,4歲跟父母學做戲,7歲正式踏台板,與媽媽周少英合演《呂布與貂嬋》賑災籌款。今次捐贈的物品,包括多張兒時的表演劇照。

 

     談到這些珍藏,「佳哥」回味無窮,娓娓道出背後的故事。「那是日佔時期,我跟媽媽同台,我扮演呂布,媽媽飾演貂嬋,你說是否很有趣?表演過後,台下數十位日本高官和『大孖沙』將大疊軍票拋上台,我起初以為演得不好被柴台;後來才知道他們是獎賞我,認為我演得很好。」

 

     羽佳之後跟隨父母到澳門、廣州等地演出,大受歡迎,被譽為「神童羽佳」,更獲得東南亞班主垂青,出埠到星馬演出。1957年羽佳回港,再與戲迷會面,先後參與多個劇團演出,首本好戲包括《英雄兒女保江山》、《雙槍陸文龍》和《春風吹渡玉門關》等。

 

     除了舞台演出,羽佳亦參演過多齣電影,同樣大受歡迎,成為伶影雙棲藝人。「佳哥」於1993年告別粵劇舞台,但一直悉心保存演出物品,今次將2千多件珍藏捐贈香港文化博物館,包括十多箱戲服,還有劇本、戲橋、照片和道具等。

 

 



珍貴文物值得細賞

 

     羽佳建議參觀者細心欣賞兩件展品,第一件是他特意聘請內地師傳,以「顧繡」工藝縫製的「白地繡龍紋大靠」。「很多年前,有班主為我跟南紅開新戲,名為《南國佳人朝漢帝》,是一套武打戲,講述漢帝御駕親征。我媽媽說穿著膠片製的衣服會很辛苦,但穿上顧繡比較輕,打筋斗或做武打動作都不會太辛苦,所以就做了這套戲服。」

 

     另一件是紅底金線的「紅地顧繡蟒袍」,羽佳指每逢在慶典活動中演出,例如神功戲《送子》中扮演駙馬、覲見皇帝等都一定穿上「蟒袍」,而這套戲服手工精細,構圖生動,跟一般蟒袍的手工不同。

 

     「佳哥」認為粵劇涵蓋各種知識、人生道理及傳統價值觀,希望透過今次捐贈及展覽,令更多人接觸到這種藝術。「我不敢說把粵劇藝術發揚光大,只想略盡綿力,令中、小學生多點認識我國文化,提升他們的語文和歷史水平。」

 

     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吳雪君指出,羽佳捐贈的文物是博物館成立以來第一批「文武生」行當的專藏,為研究羽佳的演藝事業及粵劇藝術提供豐富材料,意義深遠。館方從眾多展品中挑選了60多件,於「羽佳粵劇藏品選粹」展覽中展出,至4月18日。

 

     吳雪君說,揀選展品時,主要以物品的歷史價值、罕有性和代表性為原則。以今次展覽為例,因為羽佳有「神童羽佳」的美譽,館方籌辦展覽時,特別揀選他兒時的戲裝照和戲橋為展品。

 

積極推廣粵劇文化

 

     文化博物館有12個展覽館,其中「粵劇文物館」陳列館蒐藏的粵劇文物,包括昔日名伶的表演用品,並透過重構的戲棚和電腦影音媒體,以多媒體方式展現粵劇藝術歷史和特色。吳雪君指,參觀「粵劇文物館」的觀眾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粵劇戲迷,他們都有喜愛的老倌,對館方展出的名伶照片及用品特別感興趣。

 

     第二類是遊客,他們透過展覽認識粵劇歷史,並透過館內影音媒體,欣賞粵劇演出片段。最後一類是學生,「隨著粵劇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小學加強推廣後,近年多了老師帶領學生前來參觀。」吳雪君說。

 

     除了常設展覽,文化博物館過去數年亦舉辦過不同的專題展覽,介紹粵劇文化。例如在2008年舉辦「戲台上下—香港戲院與粵劇」專題展覽,透過照片、座位表、戲票和模型等,展示昔日粵劇戲院面貌、經歷的轉變。前年適逢粵劇界編劇大師唐滌生逝世50周年及任劍輝逝世20周年,館方舉辦了「梨園生輝—唐滌生與任劍輝」展覽,讓戲迷再次欣賞唐滌生的動人作品、回味「戲迷情人」多種多樣的形象扮相,吸引了超過26萬人次進場參觀。

 

     吳雪君指出,以名伶事跡為主題的展覽一向較受歡迎,能吸引到戲迷入場重溫偶像風采;2004年舉辦有關名伶吳君麗的「文武兼擅-吳君麗戲劇藝術剪影展覽」入場人次更高達40萬。

 

     文化博物館不時會收到市民、學者和名伶等捐贈文物,他們會挑選較特別和有歷史、藝術價值的物品作專題展覽,供市民欣賞;亦會邀請不同劇團表演折子戲,務求令更多人認識粵劇這種廣東地區獨有的戲曲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