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防洪 加強應對極端天氣

2024年5月23日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該署今年的年度重點是韌性防洪,除繼續推展防洪基建工程,減少水浸風險,也會循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四項重要策略,進行防洪工作。

 

本港去年局部地區發生嚴重水浸,莫永昌今日在雨季防洪工作簡報會上表示,自去年9月起,該署於全港進行一系列跟進工作,包括約120項小型改善工程,當中大部分工程已於今年首季完成。

 

他又表示,現時有11項主要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正處施工階段,當中包括興建雨水渠、地下蓄洪池和河道改善工程,例如尖沙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北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元朗防洪壩計劃、活化翠屏河工程和秀雅道蓄洪計劃等。

 

該11項工程預計今年至2030年間分批落成,以提升各區防洪能力。

 

渠務署分析過往水浸個案後,已識別220處容易受垃圾或雜物阻塞的集水口和水道,當收到天文台的暴雨預警後,會即時調配人手,巡查該220個位置,如發現阻塞會即時清理。

 

另外,渠務署已檢視和強化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和緊急應變隊伍的運作,在極端天氣情況下,應變隊伍數目會增至160隊。

 

現有的渠務設施也會加設應急運作基地,令全港應急基地數目,由13個增至逾30個,以支援緊急應變隊伍行動的工作。

 

該署又計劃今年內在元朗和尖沙咀兩個地點,試行人工智能的水浸監測系統,並已於黃大仙和柴灣曾發生嚴重水浸的位置,選定合適的雨水沙井,安裝30多部智能浮球式水位感測儀器,實時監測雨水排放系統內的水位。

 

他表示,經過去年9月的特大暴雨後,該署隨即檢視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並在今年3月底更新手冊和提高設計雨量參數,令水浸風險更可控。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