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時段收費理順過海交通

2024年2月21日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數據反映在三條過海隧道實施分時段收費,能更有效利用三隧的容車量,理順過往因價格差距而出現分配不均的交通情況。

 

林世雄今日在立法會會議回答張欣宇議員的提問時指,政府去年8月2日收回西區海底隧道的同時,實施首階段的「633」固定收費方案。

 

該方案屬過渡方案,旨在縮窄三條過海隧道即西隧、紅磡海底隧道和東區海底隧道之間的收費差距,讓駕駛人士逐步適應新收費模式。

 

實施「633」方案以來,三隧平日全日總過海車流量與方案實施前相若,維持雙向全日約260,000架次。

 

隨着社會經濟活動進一步復常,三條過海隧道平日總車流量於去年12月已回升至疫情前即2019年雙向約270,000架次的水平。政府去年12月17日起實施第二階段的分時段收費,藉此遏抑和分散繁忙時間的過海交通,從而進一步改善過海交通。

 

實施分時段收費後,以今年1月平日全日過海車流量計,西隧雙向車流升約12%至約100,000架次,紅隧雙向車流下降約11%至約95,000架次,東隧雙向車流也下降約8%至73,000架次。

 

林世雄表示,上述情況符合政府預期,三條隧道的容車量得以更有效地利用。為進一步評估新收費的成效,運輸署就繁忙時段的整體過海車流量和車龍長度作分析。

 

今年1月期間,繁忙時段三隧整體過海車流量平均減少約3%,而緊接繁忙時段前或後約半小時,整體過海車流量平均上升約4%,反映部分駕駛者選擇改於繁忙時段以外的時間出行,即選擇以較低隧道費過海有關。

 

車龍方面,在繁忙時段,紅隧和東隧的車龍普遍分別減少超過一公里和0.5公里;而在繁忙時段以外時間,即佔全日近八成時間,三隧交通較以往暢順,鄰近隧道口的非過海交通也有明顯改善。

 

林世雄指,初步數據反映新收費能達到理順過海交通和善用隧道容量的政策目的,為整個社會帶來裨益。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