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優質建築 鼓勵數碼轉型

2023年7月9日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撰文指,建築署在優質建築大獎2022取得多個獎項,努力獲得肯定。展望將來,她希望繼續推動優質建築,在規劃和設計新發展區時加入「藍綠元素」,採用有利宜居生活的建築設計,並鼓勵建造業數碼轉型,加強安全監督。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7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偶爾在城中走走,不難發現城市面貌正在蛻變……維港兩岸海濱長廊及休閒設施、郵輪碼頭、兒童醫院、公共行政大樓、活化後的歷史建築等,設計均以人為本,線條流麗。建築署正為這些政府擁有或資助興建的設施提供三種主要服務---設施發展、保養、監察及諮詢服務。

 

早前,我很高興出席由本地九個具代表性的建築及建造界相關專業學會及機構合辦的優質建築大獎2022頒獎禮,見證建築署同事奪得多個大獎,努力獲得肯定。優質建築大獎為業界兩年一度的盛事,旨在表揚業內各個優質的建築項目及充分發揮團隊精神的優秀隊伍。今次,我邀請了建築署同事介紹得獎項目,並講解最近成功復修的大型設施。

 

建築署總工程策劃經理李百怡表示,署方在發展和保養公共設施方面,積極與業界溝通研究不同的創新建築技術,並採用共融和環保建築等設計,為香港建造一個可持續發展和更具抗禦力的宜居城市。

 

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

 

在優質建築大獎2022,建築署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除了在香港非住宅項目(新建築物---政府、機構或社區)獲得優質建築大獎,更獲得大會的創新項目大獎。

 

李百怡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分秒必爭。一般醫院需要三至四年才能建成,但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由工程展開到竣工移交,僅用了四個月。

 

醫院佔地約30,000平方米,設有六座兩層高的病房大樓,共提供816張負氣壓病床。醫院能夠迅速建成,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建築團隊採用多項創新的建築技術,包括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和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MiC和MiMEP都是運用預製組件,組件先在廠房完成,然後運往工地裝嵌和接駁,有效縮短施工時間,提升工地安全及改善工地環境。

 

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

 

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在香港住宅項目(多幢建築物)中取得優質建築大獎。建築署總工程策劃經理李震球表示,此項目的獲獎意義重大。它是香港首個以混凝土MiC興建的多層住宅樓宇。項目合共生產3,726個模組,建設五座16至17層的宿舍樓宇,合共提供648個單位、多用途室等。

 

此項目亦運用BIM、射頻識別技術(RFID)等創新技術,令建築廢料減少一半,工地用電量及用水量減少約六至七成,對熟練工地人手需求亦減少約四至五成。項目於2018年8月動工,至2021年3月竣工,相比傳統建築法,整個項目提前約四個月完成。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於香港非住宅項目(新建築物---政府、機構或社區)中獲得優異獎。建築署項目建築師關芷沛表示,學校原本位於深水埗,地方小又缺乏禮堂,透過重置計劃,現已搬到長沙灣。新校舍佔地約6,500平方米,有30個標準課室、其他教學室及附屬設施。

 

建築署在設計校舍時花了不少心思,既保存原址一棵大樹,亦加入嶄新設計,採用了庭院式布局,在校舍中央位置設置別具特色的圓形斜道,把學校的主要空間包括地面有蓋操場、一樓課室走廊和禮堂連接在一起,以配合學校不同的活動和用途,加強師生交流及互動。地面及屋頂綠化也為室內提供園景,並透過玻璃窗,增強內外空間的聯繫。

 

運輸署車輛檢驗綜合大樓

 

位於青衣的運輸署車輛檢驗綜合大樓亦獲得香港非住宅項目(新建築物---政府、機構或社區)中的優異獎。以往的車輛檢驗中心均是單層式建築,但新的運輸署車輛檢驗綜合大樓是一座樓高三層的大樓,把原有三個車輛檢驗中心的業務合併,可檢驗各類型車輛。

 

為擴大操作空間,項目團隊設計了創新的車道  「雙螺旋坡道」,減低車輛迎面行駛時導致意外的風險。項目亦加入可持續的設計元素,包括特高樓底,有利自然通風。建造時更利用MIC ˴ MiMEP等,達至節能及減少碳排放。

 

香港海防博物館大型翻新工程

 

除了以上近年落成的得獎公共建築,舊的建築物亦需要持續保養、復修,讓市民享用優質服務。建築署高級物業事務經理高志强及陳銘泰介紹,建築署負責修復及保養許多對歷史、建築及文化價值有重大意義的古舊建築物,例如去年重開的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由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是本地唯一以軍事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八樓的堡壘庭院於改建後由獨特的大型帳篷天幕覆蓋,但於2018年被颱風山竹摧毀,需要閉館進行復修及加固工程。

 

項目團隊迅速搭建一個具多用途設計概念的大型臨時棚架,除了作為帳篷天幕修復工程的工作平台,亦成為堡壘內部工程的保護屏障,令展覽廳的翻新工程得以同步進行。項目團隊亦透過創新技術及改善細節設計,加強帳篷天幕的穩健性。縱使工程複雜,以及施工期間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團隊也克服了當中挑戰,順利完成。

 

推動優質建築 引入「藍綠元素」

 

展望將來,我們希望聯同各工程部門繼續推動優質建築,在規劃、建築物設計、興建、保養維修以至翻新等階段,推行一系列措施,如把「藍綠元素」引入新發展區的規劃及設計中,鼓勵有利宜居生活的建築設計。除了運用創新科技和邁向零碳排放,優質建築也包括保障工友安全,我們會繼續鼓勵建造業數碼轉型,以加強安全監督,為市民建設一個更低碳、更朝氣蓬勃、更美好的香港。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