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改革建議交下屆政府考慮

2022年6月19日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網誌表示,政府已完成制訂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框架,並提出改革措施,進一步加強香港基層醫療服務,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當局會將具體建議交予下屆政府考慮,以訂定合適的執行方案。

 

她又說,政府正硏究在藍圖框架下,優化和規範醫療券的使用,包括將部分醫療券金額劃定於基層醫療的指定用途。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6月1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在剛過去的周三,我與行政長官主持「地區康健中心---基層醫療健康新里程」典禮,標誌地區康健中心發展邁向新里程。典禮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

 

今年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同時也是基層醫療在本屆政府努力下踏進新里程的重要時刻。行政長官在2017年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致力扭轉目前以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和減輕對公營醫院的壓力,而銳意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希望通過社區網絡,加強市民對預防醫學和個人健康管理的意識。首間地區康健中心率先於2019年在葵青區設立,而在過去兩年多,通過同事的努力,各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今年內會達到全港18區全覆蓋,作為推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協作的重要硬件。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食物及衞生局與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已完成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框架,也提出目標和建議。藍圖闡述整個醫療體系方針所需進行的結構性改革,以應付未來數十年的挑戰。本屆政府會將相關具體建議交由下屆政府考慮,以制定合適的執行方案。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於2017年11月成立,由我擔任主席,負責就基層醫療服務制定發展策略。委員會已舉行20次會議,從人力和基礎設施規劃、夥伴協作模式、社區參與、規劃和評估架構,以及策略制定等各方面,就基層醫療發展提供意見。

 

在委員會的帶領下,我們正就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及醫療體系改革展開討論。政府有決心建立一個能夠提升全體市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質素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其中,有鑑於慢性病為醫療系統帶來的長遠負擔,我們希望藉由基層醫療健康體系的改革,達致(一)預防慢性疾病、(二)及早識別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並為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以及(三)及早發現及管理慢性病相關的併發症,以減低慢性病病人因併發症而入院的機會。政府已完成制訂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工作,當中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進一步加強香港基層醫療服務和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具體的政策方向和重點包括:

 

(一)建立以地區為本、家庭為重的社區基層醫療系統;

(二)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管理;

(三)善用私營醫療服務,改善基層醫療服務的融資安排;

(四)加強基層醫療人手規劃及培訓;及

(五)加強疾病監察及健康紀錄互通。

 

(一)建立以地區為本、家庭為重的社區基層醫療系統

 

隨着康健中心服務逐步推展到全港18區,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的硬件網絡建設已逐漸成形。我們正探討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系統發展和服務整合,發展以地區為本、家庭為重的社區基層醫療系統。我們期望康健中心可作為輔助基層醫療醫生的地區基層醫療健康樞紐,透過公私合營和醫社合作等服務模式聯繫及協調地區服務夥伴,包括公營醫療服務、私營醫療服務、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以至社會服務,以提供及整合區內的疾病預防、疾病管理、社區康復、照顧支援等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提升市民健康質素;並透過積極及靈活地推動以地區為本並切合社區需要的基層健康服務,由下而上達致醫社合作。

 

我們會適當調整公私營醫療界別的平衡,支持優質私營醫療服務的發展,以補充公營機構提供的服務,為公眾提供更多選擇。我們會在藍圖中探討進一步透過公私營合作,善用私營醫療資源識別及支援長期病患者,以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

 

在考慮引入更多私營醫療服務參與管理慢性病的可行性之同時,我們也銳意在藍圖中重新審視公營基層醫療服務,特別是普通科門診的定位,讓其資源更集中用於提供社會安全網,確保所有市民不會因經濟原因而未能獲得所需的醫療服務。否則,面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普及化的壓力及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除了加劇公營醫療服務不勝負荷及輪候時間冗長的情況,也有機會令真正需要公營醫療服務,同時未能負擔私營醫療服務的人士未能獲得適切照顧。

 

(二)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管理

 

我們將在藍圖下,探討提升目前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的職能與權責,讓辦事處更有效統籌及規劃由不同公營機構負責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以及更有系統地就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服務制訂標準,務求透過單一架構,在資源、人力、服務架構及服務標準等各方面作出規劃、統籌及協調,整合現有公營及私營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資源,從而提高服務效率及效益。構思中的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主要功能包括服務策略統籌、資源管理、服務標準制訂及質素保證機制等。

 

(三)善用私營醫療服務,改善基層醫療服務的融資安排

 

公私營協作的目的並不是將公營服務外判由私營界別提供,而是為有能力負擔相關自付額的市民提供選擇,以及促進公私營界別的協作,從而善用醫療系統資源和達致更佳的病人護理效果。我們正研究在推出更多公私營協作項目的過程中引入策略性採購的概念,即考慮成本效益及資助額等因素,從中選擇成本效益最高的服務方案。當然,如透過公私營協作計劃提供的服務與公營服務無異、成本更高、需相同或更多政府資助,則公營服務反而是更具成本效益的選擇,而有關服務應繼續維持透過公營系統提供。

 

長者醫療券計劃旨在加強長者的基層醫療,為他們提供額外選擇,藉以輔助公營醫療服務,讓長者更容易從屬意的服務提供者獲得醫護服務。政府會繼續透過計劃推動基層醫療,支援長者提升他們對預防疾病和自我管理健康的意識,並與康健中心的發展相輔相成。我們會持續檢視計劃的運作,按需要作出適當調整和採取合適的措施,現在也正硏究在藍圖的框架下,加以優化及規範醫療券的使用,包括將部分醫療券金額劃定用於基層醫療的指定用途,例如健康風險評估、慢性病檢查和管理;要求長者登記其家庭醫生;以及就非指定用途加入共付額的概念等,期望長者善用醫療券於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的基層醫療服務,達致政策目標。

 

(四)加強基層醫療人手規劃及培訓

 

為發展一個有效率的基層醫療系統,本港需要充足及持續的基層醫療人手供應。在增加基層醫療服務人手供應的同時,我們亦需要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對在社區內以跨專業團隊的方式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具備充分知識和了解,以確保優質的基層醫療服務。因此,隨着人口持續老化,我們必須加強基層醫療人手培訓,提升基層醫療人員的職能,以確保持續及優質的基層醫療人手供應。

 

醫療人力需求

 

為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人手不足的情況,我們已於2021年10月獲立法會通過《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另闢新途徑,即特別註冊,讓他們在符合特定要求或條件後,便可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我們相信藉着開闢特別註冊的新途徑,以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可更適切和彈性處理醫生人手不足的情況,例如家庭醫生。至於護士及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各相關專業的法定管理局或委員會近年已優化其考試及註冊制度,便利非本地培訓醫護專業人員來港執業。政府會繼續與各相關管理局或委員會探討進一步吸引非本地培訓醫護專業人員來港的措施。

 

加強基層醫療人力培訓

 

現時,基層醫療的元素已蘊含於相關醫療專科培訓課程內。為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的培訓,政府計劃邀請各個醫療專業的管理局及管理委員會在他們對認可培訓課程所作的定期檢討中,檢視和研究如何增加基層醫療元素的比重。

 

為推動香港基層醫療,並配合全港18區康健中心的發展,政府資助一些正從事基層醫療,有興趣或承擔的醫護同業參加由專業團體(例如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香港眼科醫學院、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等)舉辦的有關基層醫療培訓課程,內容包括康健中心服務、跨專業界別合作以提供優質基層醫療、常見眼科疾病及眼底檢查的知識和治療、專職醫療人員在預防疾病、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的角色及工作等。政府會繼續探討及審視基層醫療人力培訓,並與培訓院校或機構籌劃其他專職醫護人員所需的培訓,以便在社區提供優質基層醫療服務。

 

加強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角色

 

行政長官於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及,我們需要強化其他醫療專業在本港醫療體系(特別是在基層醫療方面)的角色。食衞局會與各個醫療專業的法定管理局及委員會跟進2017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多項建議,包括修改法例容許免醫生轉介而讓市民選擇直接接受醫療專業服務,避免延誤治療。

 

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現正着手在《基層醫療指南》建立職業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分支指南。長遠而言,我們會陸續為其他合適的基層醫療服務專業建立分支指南,以促進建立跨專業團隊中不同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協調。我們會在制訂藍圖時探討長遠增加基層醫療服務人手、發揮和善用護理、藥劑、專職醫療及中醫藥的角色、以及加強為各醫療專業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培訓的策略及推出相關培訓課程。

 

藥劑師

 

為加強病人的自我藥物管理能力,康健中心駐場藥劑師會為有需要會員提供藥物使用的教育服務及諮詢。醫管局也會轉介合適的門診病人到康健中心,接受由藥劑師提供的專業藥劑諮詢和指導服務,以加強藥物依從性和藥物管理的知識。先導計劃已於2022年第一季在深水埗康健中心試行。另一方面,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現時正與醫管局商討安排醫管局覆診的病人於各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領取覆配藥物的可行性及協作細節。

 

中醫藥

 

中醫藥作為本港醫療系統的重要部分,也在基層醫療方面肩負重要角色,與其他醫療專業共同守護市民的健康。事實上,政府一直致力促進本港中醫藥的發展,並已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確立中醫藥在本港醫療發展的定位。具體而言,政府資助一系列特定的中醫藥服務,為市民建構全面的政府資助中醫藥服務網絡。

 

由政府出資興建的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將設400張病床,提供門診、住院、日間護理及社區服務,服務種類將包括純中醫服務及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協作服務,涵蓋基層、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服務。作為本地中醫藥旗艦機構,中醫醫院同時支援中醫藥界及三所本地大學中醫藥學院的教學、臨床培訓及科研工作。中醫醫院預計於2025年第二季開始分階段投入服務。

 

此外,政府已在全港18區各區設立一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大學三方夥伴協作模式營運。自2020年3月開始,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在地區層面為合資格香港居民提供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同時,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也繼續透過提供中醫服務、推展培訓及研究工作,推動中醫藥發展。

 

政府一直推動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健康的角色,現時的康健中心服務中,中醫師會根據中風、腰背痛及膝關節退化痛症病人的需要提供針灸及穴位按壓治療。醫管局也積極推動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與康健中心在中醫服務方面的協作。在去年12月「三九天」時期,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與三間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包括葵青康健中心、深水埗康健中心及西貢地區康健站)攜手合作,試行提供天灸治療服務,並舉辦中醫專題講座,市民反應正面。我們會繼續探討加強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的角色,並透過加強應用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以深化未來在地區網絡的動力。

 

(五)加強疾病監察及健康紀錄互通

 

在藍圖的框架下,我們現正構建一個本港人口健康資料庫,透過大數據統整全港人口的健康數據資料,以助制訂以實證為本的衞生政策及評估相關服務成效。

 

而在醫療數據和科技應用方面,醫管局的大數據分析平台自成立以來,已支援多個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研究項目。所涉及的研究範疇包括基層醫療服務優化、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預測、及早預防惡化等。

 

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服務,包括於所有醫院急症室及普通科門診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分析肺部X光片,輔助醫生盡快篩查肺部病變及高危病人;利用大數據識別糖尿病風險較高的病人,提供個人化慢性疾病照顧計劃,及早介入及提升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等。醫管局會繼續研發和引入更多醫療人工智能科技,更廣泛應用在醫療服務上,長遠為病人帶來更大裨益。

 

由政府斥資開發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至今已有超過530萬名市民參加,佔香港人口逾七成。第二階段醫健通發展項目已逐步落成,包括擴大可互通資料範圍至涵蓋放射圖像和中醫藥資料和開發病人平台。我們會繼續提升和擴展醫健通的功能和涵蓋範圍,藉以貫穿公、私營醫療界別和不同層的醫療服務,使醫健通成為輔助香港醫療系統發展的骨幹系統。

 

結語

 

在過去五年,政府全力及迅速地在18區成功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達到在2022年內18區全覆蓋,令市民受惠。在基層醫療健康督導委員會的努力及同事全力以赴下,我們已完成制定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框架,及定下目標和建議。我衷心感謝委員會在過去五年給予的寶貴意見,特別是四位召集人---李國棟醫生、林正財醫生、黃金月教授和梁卓偉教授,以及所有委員、14個營辦機構、食物及衞生局及基層醫療健康辦公室同事過去數年付出的心血。

 

政府會繼續全力推動各項加強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和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的措施,並適當地在資源上配合。在委員會的帶領下,現屆政府已就整合服務、強化管理、改善資源運用、增加人手規劃及培訓,以及加強疾病數據監察及健康紀錄互通五大方向的建議和目標訂定框架。展望未來,我們會將藍圖中的具體建議和議員意見交由下屆政府考慮,以制定合適的執行方案,建立一個能夠提升全體市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質素及減輕公營醫院壓力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