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生春活化項目深受歡迎

2022年6月12日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指,上月列為法定古蹟的雷生春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迄今已逾21萬人次到雷生春就診,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反映此活化項目非常受市民歡迎。

 

他說,當局會繼續努力,集合眾人智慧,探討如何適當挑選、保護、保存和活化香港歷史文化遺產。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6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上月,政府公布把雷生春列為法定古蹟。雷生春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其中一個項目,由香港浸會大學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既保存其文物及建築特色,亦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今次,我邀請了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同事和浸大代表,為大家介紹雷生春的歷史意義、建築特色,以及活化後的雷生春如何繼續服務社區。

 

曾用作藥店及居所

 

雷生春位於荔枝角道與塘尾道交界一幅三角形用地。1929年,雷亮先生購入這塊地,並邀請建築師W.H. Bourne設計和興建雷生春。建築物於1931年落成,地下曾用作雷亮先生開設的藥店,名為「雷生春」,樓上各層則是雷氏家人的居所。

 

見證雷氏家族歷史

 

雷亮先生於1944年逝世,藥店於數年後結業。1960年代,雷家人丁興旺,大宅不敷應用,家庭成員相繼遷出。2000年,雷氏家族計劃把建築物贈予政府作保育之用,轉讓業權程序於2003年完成。為彰顯其文物價值,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09年確定雷生春為一級歷史建築。2022年5月,雷生春正式列為法定古蹟。

 

生產跌打酒造福社群

 

雷生春不僅見證了雷亮家族在香港的早期歷史,更記錄了深水埗區過去民眾的生活、經濟活動和香港當年的建築風格。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形容,雷生春充滿人情味、歷史豐富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令人百看不厭。雷亮先生經營很多生意,當年雷氏家人在雷生春地下生產和售賣一種跌打藥酒,主治骨傷跌打,希望造福社群,非為牟利。

 

建築設計中西合璧

 

雷生春是少數自1930年代留存至今的特色唐樓,設計中西合璧,正立面採用弧形設計,配以長方形框架及有設計特色的欄杆,是新古典主義的象徵。地下有八根花崗石柱,使遊廊延伸到行人路上,形成廻廊;廻廊上方的遊廊寬闊、下鋪上居,以及建築物頂部刻有「雷生春」店名的灰塑等,都是本地典型戰前唐樓設計。寬闊的遊廊既使室內有充足自然光和通風,亦可為路人遮蔭擋雨,設計充滿人情味。

 

建築物亦有精巧的設計元素,例如欄杆有甕形裝飾,柱頂也點綴簡單的線條,而地面的水泥階磚是用模具壓製出來。

 

活化盡量保留原有特色

 

2008年,政府將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浸大成功獲選。活化工程於2012年初竣工,同年4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正式投入服務。浸大物業處處長方雪原表示,浸大十分榮幸和高興參與活化項目。在活化雷生春過程中,項目團隊按照最少干預的原則進行,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只作適量改裝加建,以應付營運需求及符合建築及消防條例的要求。

 

過程充滿挑戰

 

方雪原分享說,項目團隊花了很多心思進行修復和加固工程,特意以反光度最低的清玻璃圍封遊廊,盡量原汁原味地保留建築物的外貌,又能遮風擋雨,讓室內可加裝空調,同時讓行人欣賞到建築物內的情況,可說是一大挑戰。

 

其他活化工程還包括:在建築物背立面外廊旁邊加建鋼造樓梯作走火通道、方便長者及輪椅人士出入的升降機、可供殘疾人士使用的洗手間,以及把太陽能熱水器、消防水缸及空調系統隱藏在天台等。

 

保留建築物原貌及構件

 

在活化過程中,雷生春原有的特色及構件均得以保留,例如地下的雷生春木牌匾、商店櫥窗連遮板、正門上飾有雷生春商標的玻璃嵌板、水磨石外牆、建築物頂部的大型灰塑等。方雪原表示,這些特色和構件都是雷生春很重要的元素,令整幢大樓散發着獨有的韻味。

 

改建為中醫藥保健中心

 

浸大於2012年把雷生春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一直營運至今。浸大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教授表示,活化項目令這個地標式的地方可以服務更多市民。中心地下設有涼茶鋪,正是回應雷生春以往的特色;樓上既提供中醫門診服務、讓學生跟老師實習,亦設有關於雷生春的展覽。第五波新冠疫情亦提升市民對中醫藥的認識,浸大希望繼續運用這個別具歷史價值的地方,把中醫藥發揚光大,令市民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務。

 

我知道迄今,到雷生春就診的人數已超過21萬人次,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反映這個活化項目非常受市民歡迎。香港寸金尺土,要平衡保育和發展並不容易,社會也有一些意見,但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集合眾人智慧,探討如何適當地挑選、保護、保存和活化香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希望在疫情過後,大家到雷生春參觀,細味和感受其獨有的魅力。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