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機械人 增渠務工程效率
渠務署一直致力把創新技術應用於日常運作及維修工作當中,以提升工程效率及工地安全,例如正在施工的屯門污水幹渠修復工程,便一併使用三部機械人---「龍門三兄弟」,協助清淤工作及修復渠管。今次,我特別邀請渠務署的同事為大家詳細介紹。
防患未然 預早修復渠道
渠務署管理的地下雨水渠及污水渠總長度超過4,700公里,部分已運作數十年,有一定程度受損和折舊。為防患未然,需要預早進行修復,以減低塌陷風險,確保運作暢順。
屯門污水幹渠修復工程2018年12月展開,當中包括修復位於天后路和龍門路總長約4.2公里的污水箱形暗渠。施工期間,整段污水幹渠仍然維持24小時正常運作。渠務署工程師(工程管理)江曉霖說,為應付有關污水幹渠工程的獨特工作環境和挑戰,並提高工作效率,署方和承建商合作研發外號「龍門三兄弟」的三部機械人,協助清淤及安裝渠管。
龍門一號
工程團隊在箱形暗渠進行清淤工作時,會先把「龍門一號」機械人安全地吊進箱形暗渠內,然後剷起渠底的淤泥,再利用豎井上的吊運裝置把淤泥運送至地面處理。
龍門二號
不過,當渠底淤泥夾雜很多阻礙物,例如石頭、剝落的混凝土、鋼筋等,或需深入幹渠超過150米進行清淤工作時,工程團隊便需出動「龍門二號」機械人,其夾斗能抓起淤泥,放在頂部的油壓升降泥斗中,然後運到地面處理。「龍門二號」能深入箱形暗渠達250米,因此適用於地面只容許開挖一個豎井入口的情況,較以往清淤時必須開挖一對豎井出入口更靈活。
龍門三號
至於「龍門三號」機械人,其作用是安裝渠管。尤其是面對不規則的弧形渠道,傳統的頂管法,即以管推管的方法,並不可行。工程團隊先利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確認渠管的弧度變化,然後利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設計每段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管的長度及彎曲度,以配合箱形暗渠的實際情況。收到特製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管後,「龍門三號」就能夠把這些渠管配件,直接推到箱形暗渠裏進行裝嵌。
實時影像監察和控制
江曉霖說,工程其中一項挑戰是需要在24小時運作的污水渠內進行,日間的水流非常急、水位也非常高。此外,箱形暗渠裏的淤泥夾雜不同類型的阻礙物,增加工程的難度。不過,技術人員可於地面透過實時影像監察,掌握渠道內的情況,控制三部機械人進行清淤和接駁渠管的工序。
減少開挖豎井數目
另外,大部分需要修復的渠管均位於龍門路地底。龍門路是屯門居民往返市區的主要道路,交通繁忙。為減低對龍門路交通的影響,工程團隊要盡量減少開挖繁忙路段的豎井數目,豎井之間的距離由原先設計約100至150米,增至最長接近300米。機械人可深入渠管的距離達250米,有助工程團隊在遠距離的情況下工作,提升工程效率,亦有效減低施工過程的安全風險。
將推展至其他工程
展望未來,渠務署會把「龍門三兄弟」的應用,推展至其他污水和雨水幹渠修復工程或箱形暗渠的清淤工作。我很高興工務部門能夠一直保持創新思維,不斷求進,積極應用創新科技,提升生產力和表現,令市民享有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同心抗疫
另外,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涉及傳染性更高的變異病毒株個案不斷上升,我亦呼籲大家繼續遵守社交距離措施,護己護人,盡量減少外出,並加強個人和環境衞生,以減低患上新型冠狀病毒病的機會。發展局與轄下部門同事將一如既往,堅守崗位,提供專業服務,配合及支援各項防疫抗疫工作,為守護大眾出一分力。我深信在大家團結一致、同心協力下,香港必定能夠打贏這場抗疫戰。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2月1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