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配水庫設360度虛擬導覽

2022年1月9日

俗稱主教山配水庫的前深水埗配水庫去年年底開始有限度開放予市民參觀,雖然因應疫情發展,現已暫停開放,導賞團亦暫時停辦,但對配水庫有興趣的市民,仍可透過水務署的360度虛擬導覽,認識配水庫的歷史和特色。早前,我亦邀請了水務署的同事,為大家詳細介紹這座有逾百年歷史的配水庫。

 

見證九龍半島供水歷史

 

古物諮詢委員會去年6月的會議上,確認前深水埗配水庫為一級歷史建築。水務署的同事在籌辦導賞活動時,亦翻查了不少配水庫的資料及圖則。初期,九龍半島供水只靠三口井,井水和地下水是唯一的食水來源。隨着人口迅速增長,政府在1902年開展九龍重力自流供水計劃,當中包括興建九龍水塘及引水道、前深水埗配水庫(時稱九龍塘配水庫)等。前深水埗配水庫和九龍水塘分別於1904年及1906年落成啟用,供應食水給九龍塘/深水埗/大坑東一帶居民,亦見證了九龍半島由依靠地下水轉為水塘供水的情況。

 

首個以圓形築成的地下配水庫

 

前深水埗配水庫呈環狀設計,是香港第一個以圓形築成的地下配水庫,直徑150呎,儲水高度逾20呎,庫容量為 218萬加侖(約 9,900立方米)。與早期有蓋的磚砌配水庫相比,相當高且大。配水庫曾於1951至52年間進行大維修,以改善滲漏問題,直至石硤尾配水庫1970年投入服務,其龐大庫容量(3,000萬加侖)能穩定地供水給深水埗一帶的大量居民,前深水埗配水庫才正式停用。

 

仿羅馬土木工程方式建造

 

水務署工程師/九龍區(供應及保養)鄭凱兒介紹配水庫多個值得欣賞的地方,第一是其歷史建築特色,配水庫的圓形特性是能以最短的周界達至最大的面積,節省興建水庫牆身的成本;其拱頂、拱券及支柱以仿羅馬土木工程方式建造。紅磚拱券上承混凝土拱頂天花,下接108條花崗岩石柱。這三種結構形態(即圓形牆身、拱頂及拱券)在工程學上是非常有效率的結構設計。

 

昔日運作設備保持原貌

 

配水庫第二個焦點是其地下儲水空間由花崗岩石塊、紅磚和混凝土三種建築物料組合而成,這樣的組合未發現在水務署其他的配水庫出現。第三是配水庫仍保留着重要的功能構件,例如靜水井、半圓去水導坑、12吋直徑出水管、進水管、溢流管等,保持原貌程度極高。

 

臨時加固工程

 

為保持配水庫設施結構穩定,水務署向古物古蹟辦事處就文物保育方面尋求意見後,進行了多項臨時加固和整理工程,包括為頂部有潛在鬆脫可能的混凝土板塊、磚拱和其他有潛在危險的結構部分安裝臨時支架;在拱頂有裂縫的地方安裝儀器,監察裂縫的情況;裝設玻璃天窗,保護外露部分免被風化侵蝕,更可引入自然光和鮮風。另外,為配合舉辦導賞團,水務署亦進行多項改善工程,如內部照明、通風和消防設備、架高地台通道、便利進出設施、綠化配水庫上蓋地面等。

 

導賞團因應疫情暫停

 

我很高興受訪的導賞團參加者,均滿意水務署的安排,認為配水庫很值得參觀,加上導賞員講解清晰,令他們認識水務署以往的運作及水務建築的歷史。不過,因應疫情,水務署早前宣布取消導賞團,直至另行通知。市民仍可透過水務署的360度虛擬導覽,探索配水庫的歷史和特色。至於配水庫的長遠保育和活化方案,發展局會進行研究,務求讓市民大眾可以享用到這個地方。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