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計劃重視保育

2021年10月18日

Alice(信報財經新聞總編輯郭艷明)、David(滙豐亞太區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各位在現場或是在網上參加的嘉賓:

  

今早很高興能夠出席信報財經新聞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高峰論壇,今年的主題是跨境新視野,我覺得非常合時。

  

事實上,2017年7月1日,即是本屆政府開始的第一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自見證之下,由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的首長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由當天開始,很多場合都會講粵港澳大灣區,亦為很多人士帶來了一些盼望。我作為行政長官,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裏出席了無數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題的論壇,無論在本地、內地,甚至在國外,我曾經在法國和日本都參加過一些粵港澳大灣區的論壇。不過,我可以說,我今日站在這裏,比四年多以來任何時候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更加有信心。我更加有信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由國家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經濟體的願景是會實現;我更加有把握香港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角色,一如香港在國家40多年改革開放的角色,是無可替代的;我亦更加肯定粵港澳大灣區會為港商、港企、港人,特別是青年人帶來無限的機遇。

  

這個對香港前景的信心,其實貫穿了我在10月6日發表的2021年施政報告。原因其實是很簡單。香港經歷了兩年多的嚴峻挑戰,特別是2019年下半年因修例風波而引起的社會動亂,甚至是很極端的行為,包括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為我們做了兩大舉措,一是在去年6月30日制定和即時頒布實施《香港國安法》,一是今年3月通過了完善選舉制度,即是修訂了《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確保「愛國者治港」。這兩大舉措效果很明顯,真的讓香港由亂轉治;現在處於的時刻一定是由治轉興,我有信心香港會由興轉盛,迎來另一個美好的未來。

  

剛才大會提到,我們今日在現場派發給大家有關於《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裏就着中央支持香港的八大中心便覽,內容很豐富。我鼓勵大家看看這個資料夾的內頁,因為如果內頁那一段文字不能在香港貫徹落實,八個中心的發展是無從說起的。這個內頁所說的亦是在港澳專章中導言的一番說話,就是說如果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要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明確地要求特區須要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的方針,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區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對特區的全面管治權,落實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區社會的大局穩定,以及堅決防範、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這是港澳專章的導言,換句話說,亦是必要條件,亦和我剛才所說,為何香港現在可以處於一個非常好的時刻是相關的。有了這個雙重保障後,我們可以確保香港不會成為一個危害國家安全的風險位置,從而令香港更有條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完善了選舉制度亦可以切實提升香港的管治效能,回到《基本法》設計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政治體制,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有了穩定的局面,有了管治效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就有了非常好的基礎。其實我今年3月23日出席《信報》連同另一個財經機構主辦的2021年經濟峰會時,我當時已經預告過,這個經濟峰會應該在2021年底---每次峰會其實是預視未來一年的經濟發展---可以在2021年12月再舉辦一次,因為2022年將會是更值得香港市民展望的一年。我現在不知道Alice會否舉辦,如果你會舉辦又邀請本人參加,我會積極考慮,這會為我的五年任期劃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句號,因為我是從不缺席的,我已經出席了這個年度經濟峰會四次,無論是順境或逆境。

  

我留意到今天這個峰會的內容很豐富,剛才主持人也說過,有幾大板塊,涵蓋商貿、科技、環保、人才等。我不打算談及這些內容,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應該用甚麼思維、甚麼態度,或今天高峰會的主題,甚麼視野去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我會形容為四新精神和四通策略。其實這個四新精神,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文件裏已有提及,不過由於內容豐富,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我們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以四新精神推動,而事實上,這個四新精神並不局限於北部都會區,它適用於八個中心裏每一個範疇,每個中心也可以使用這個四新精神去發展。

  

第一個精神是空間拓新。空間即是地理空間,我們必須讓我們的思維離開只是香港的這個空間,而進入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包含廣東九市,加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幅員之大是56,000平方公里,香港的1,110平方公里只佔粵港澳大灣區的2%;以人口計算,香港的750萬只佔粵港澳大灣區8,600萬裏的8.7%。只要我們拓新了我們的空間,我們無論是商界、業界或科技界,看的不只單單是香港這個空間,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大家就可以立刻得到結論,就是機遇無限。粵港澳大灣區九市裏的空間是各有特色,我們亦要看準,究竟每個空間為香港帶來甚麼機遇。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第一個選擇的空間拓新就是深圳河,我們的視野必須要跨越深圳河,所以我們說這個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首份由特區政府編製,但思維、策略上已經跨越香港和深圳行政界線,即是說我們不會停在深圳河。其實以往很多特區政府的文件也是停在深圳河,甚至如果有地圖展示這個地域的發展,深圳河以北是一片空白。這次這本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第一稿給我看的其中一個地圖深圳河以北也是空白,我當然是不接受,一定要告訴市民在深圳河以北,哪裏是福田、哪裏是羅湖、哪裏是前海,以後最好是兩地的交通網絡也要鋪陳出來,我們就會看到空間拓新之下的機遇是在哪裏。

  

至於其他地域,譬如珠海,珠海的空間為香港帶來甚麼機遇呢?如果沒有港珠澳大橋,我們這個空間拓新會面對困難,因為大家知道,香港如果要到珠海,一是坐船到九州港,一是坐車經過深圳,當時需要四個小時;但如果有了港珠澳大橋,整個香港,尤其是大嶼山一帶,跟珠海的距離大大拉近。所以我在施政報告裏亦提出,除了在中央和廣東支持下,香港機場管理局會入股珠海機場之外,我們其實過去一年,正在商討香港跟珠海聯手在珠海打造一個航空工業產地。它可以做飛機維修,飛機不用到較遠的廈門;它可以做高端飛機零部件和配件配送地,因為未來的航空事業在亞洲將會很發達,在內地更不用說,據說有8,000架飛機等候落地。只要空間拓新,真的是機遇無限。甚至說惠州,惠州是九市裏幅員最大的,但它發展的步伐可能比較慢一點,距離香港又遠一點;但惠州正在做發電,香港正正要達致碳中和,所以我們亦可以和惠州在能源方面有一些合作。

  

如果我繼續說每一個市我看到的空間機遇,就會用光我的時間,所以請大家發揮你們的想像力,拿地圖出來,如果通關後就過去看看,你就會掌握到機遇無限。我見到洪為民(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在這裏,一定要提及到前海。前海擴區之後,根本跟香港是一灣之隔,只是隔了一個后海灣,或現在稱為深圳灣。你可以想像在新界北部,或特別是西北部的洪水橋、厦村一帶的居民,如果用以往的思維,他會到中環或市區上班,但如果用新的空間拓新思維,他可以思考一下前海有甚麼工作,因為只是一灣之隔,不過當然這個我稍後說,在策略上亦要確保基建聯繫。

 

第二個新的精神是觀念更新。每個人、每個政府,甚至每間公司也有一些固有觀念,有些觀念是好的,可以保存;但有些觀念已經落後時,就必須趁機會更新這些觀念。這次在北部都會區展示的更新觀念是以整合式整全一些事物。其實北部都會區不是一個很難建設的策略,因為已有很多板塊,我們只是需要整全,以願景、具前瞻性地帶動,不是讓這些板塊各自發展,而不知道最終結果怎樣。我們也需要優勢互補,包括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特別是香港和深圳的優勢互補,達致互利共贏的局面。以往或者到今天,我恐怕我見到、日常碰到很多即使是政府內部或一些外面的朋友,都似乎有這種心態:一是與內地融合中有一種「大香港」的態度---香港是有優勢的,要將我們的優勢帶進你們那處;二是或因為見到深圳這40年的急速起飛就羨慕起來,於是出現了一種「小香港」的心態,即是有點自卑,擔心我們可否追上這個速度。我覺得兩種心態都是不積極的。我們應該用我剛才所說的更新觀念,是一個互補共贏的心態。我可以跟大家說,這四年多以來,或這十多年以來,我在三個工作崗位都是走在最前與深圳合作的官員,深圳從來沒有一刻看低香港,從來沒有認為其實可以各自為政,它從來都希望與香港一起發展,港深聯手打造深圳現在被賦予的新使命---一個社會主義的先行示範區,所以希望大家都有這種更新了的觀念,讓香港能更順利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第三,是政策創新。這個不用多說,幾年來,我們在每一個方面,我也在推動政策上要創新,無論是金融、稅務、經濟,以至民生政策,都要創新。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如果沒有創新,我們只能有限度去發揮香港的優勢。其中一個政策創新的背後力量就是政府的角色。我在競選期間以至一上任,說得很多的是特區政府的角色。特區政府必須不將自己局限於以往作為一個服務提供者和監管者的角色,這兩個角色仍然很重要,但不應該只是這兩個角色,起碼還有以下兩個角色:一個是作為促成者(facilitator),一個是作為推廣者(promoter)。很多政策現在是需要有政府對政府的行為,為我們的業界、我們的專業人士、我們的青年人開拓更多機遇,是需要有政府的行為,更不用說現在全球經濟化,各地都非常積極進取,如果香港只是停留在提供一些服務或監管做事是否做得對,我們將會落後於形勢。你會見到,即使在一個很保守的稅務政策,本屆政府是回歸以來提出最多有關稅務的措施,甚至《稅務條例》是修改得最多,已經到達第七、第八號---我們每年修訂同一條例也會給它一個號數---無論在利得稅的兩層制,以至在創新科技的額外扣稅,推動海事方面,鼓勵一些航運或船務方面的租賃服務落戶香港等等,我們也推行了一些稅務措施。至於日後是否需要有稅務改革,這個下一屆政府需要認真考慮。

  

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裏,這個明顯擴大的政府角色是俯拾即是,大家翻開每一章都會看到我們認為政府應該要去做的,這個整全的北部都會區才會出現在市民面前。我舉幾個例子。第一是保育政策,本屆政府在這個北部都會區首次提出用一個非常積極的保育政策,如有一些重要濕地,甚至一些魚塘需要積極保護,我們不會怕收地,我們願意用政府行為收回部分魚塘或濕地,整全地保護濕地區,從而令其他沒有那麼高價值的濕地或魚塘可釋放出來給創科發展。不過我必須澄清,今天有一個專訪說我們會收回2,000公頃,其實不是收回2,000公頃,我是說這三個濕地公園總面積是2,000公頃,但需要收回的可能只是數百公頃,便可完整這三個濕地公園。

  

第二個政府的角色是我們要支持一些產業,譬如現代的物流業、譬如支持創科發展的先進製造業,我們必須有一個政府角色,就是用一個創新的批地手法。你可以想像一個物流業跟製造業,如果在市場去買一幅政府用作商業用途、甲級寫字樓的地,是沒有發展空間,所以如果政府要促成這些產業落戶香港,是需要有一個特定的批地政策,在這個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裏,我們亦是這樣寫,雖然今天我不會公布這些細節,但都是這樣寫的。

  

第三個,是基建先行。以前大家很希望在這裏興建一條鐵路,那裏興建一條道路,你會聽到最多的就是政府說人口未夠,項目的內部回報、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及經濟效益未夠等。在一個運輸基建先行的政府角色上,我們就不需要有那些考慮了。事實上,如果我們在香港興建一條鐵路,若是開拓土地,根本不需要計算都知道有經濟效益、有財務效益。這次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一口氣提出五個鐵路項目,有人會很擔心是否有足夠金錢,我和港鐵公司的金先生(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金澤培博士)都曾說過,他很樂意參與,因為鐵路經過的全部都是我們稱為greenfield,即是「處女地」,是可以用來支撐鐵路的興建,甚至是營運。這個亦是一個政府的角色,不能迴避,不能等待市民給予壓力,才去想想是否要興建這條鐵路。

  

第四是如果要與深圳更加人流方便,就是「一地兩檢」。在不久之前,「一地兩檢」是一個大家都很迴避的詞語,因為它會惹來很多爭議。我們在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從興建到立法實行「一地兩檢」都是困難重重,如果當時有另外的勢力再推動一下的話,可能是另一場的社會動亂。今日我怎樣說呢?我在立法會說我們與深圳往後每一個口岸的優化提升、重建,「一地兩檢」是基本盤,現時的問題就是在「一地兩檢」以上再做些甚麼,尤其是利用科技,再做些甚麼可以令通關更便利、人流更方便,讓港深的合作更順利。

  

以上這些既是創新的模式,亦是政府必須的行為。其中一個值得大家知道的,就是在施政報告的第159段,提到一個亦是很創新的,就是讓非中國籍的香港居民進入大灣區內地城市。我們作為中國公民,我們有回鄉證是很方便,但有一些在香港居住了很久的外國人,他都是使用外國護照,與一般的外國人無異地進入內地,這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大的窒礙。他可能是一位科學家、一位投資者、一位仲裁員,如果他每一次都要去取得一個簽證---大家知道在哪裏可以領取,有時需要排隊---甚至給予他「一年多簽」,都是不夠方便,所以怎樣能夠按着第159段,在今年年底我們已經得到指示,可以與內地的中央機構探討一種更加方便的簽證、簽注安排,將會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另一股新動力。

  

第四個新就是機制革新。這個機制的革新包括我們自己內部,亦包括我們與內地的合作。自己的內部,我今日就不展開來說,不過,我都鼓勵在座各位朋友,如果願意為香港出謀獻策,我已經開了題目,在施政報告裏提出我們真的需要提升政府的管治效能,所以第一個想做的工作就是決策局的重組。究竟我們現時13個局應該怎樣重整,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動各方面的政策,我自己提了五方面,但我相信一定有更加多的意見,亦都鼓勵大家可以提出。除了架構的重整,一個機制的革新也包括人的革新;人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須要令未來的政府能夠有提升管治能力、領導水平,以至決策的能力。至於跟內地的發展,其實這種機制已經革新了,我們多年來都與廣東省和深圳很緊密,需要年度召開合作會議。在深圳方面,今年是第一次升格了由深圳市委書記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共同主持深港合作會議。我可以預告,在施政報告中也說過,我們除了現時與北京、上海、福建、四川以至泛珠有這樣的合作會議,希望爭取在年底之前,我會親自去湖北省的武漢展開湖北---香港的高層合作會議。大家知道我早前到了內地西部的三個城市,即是成都、重慶和西安。我對重慶的領導說,其實渝港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合作夥伴,我們不用擔心距離的問題,現在很多事情都很方便,所以希望未來重慶和香港都是一個重要的合作平台。這個就是所謂的四新精神。

  

四通是一個策略。當四新精神主要是談自己怎樣去進入新的態度、思維,四通是需要香港與內地共同合作來打通事情。四通策略,第一,是基建的連通。其實這方面已經做得很好,在兩、三年之內,這一屆政府已經展開了三個重大的跨境基建,一個是廣深港鐵路的香港段,如果不是因為疫情關係,我相信現在大家就好像由旺角去中環一樣乘搭高鐵,在西九龍去福田、深圳北,或者稍後當香港科技大學開了廣州南沙校園後,大家可以由西九龍去到慶盛站,就是科大校園。第二,我剛才提過,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機遇。第三就是蓮塘/香園圍口岸,這個口岸因為在疫情期間開通,所以目前我們只是開通了貨運,還未開通客運,但這個口岸的重要性就是把我們整個布局變為東進東出、西進西出,而且西和東這兩個口岸都是24小時通關,可以達致今次北部都會區提出,如果我們要發展文錦渡一帶成為一個商住區的話,它不能夠再成為一個每早四時在運豬、運雞、運鴨的口岸,我們會把鮮活貨物的通關移去東面的新口岸,該口岸的好處在於有香園圍公路,一出來就可以上公路,減少對市民的滋擾。

  

未來的工作就是提升口岸,因為已經有七個鋪排得這麼好的口岸,我們就需要想想每一個口岸的定位和我剛才所說的通關方法,以至它所釋放出來的口岸用地將會如何發展。譬如在皇崗,皇崗是在深圳那一方,而我們這一邊就是落馬洲的人車口岸,我們已經公布,亦已得到立法會的支持,把「一地兩檢」安排在深圳的皇崗新口岸實施。換句話說,香港落馬洲口岸目前那22公頃的土地就可以釋放出來發展。這片土地在哪裏?這片土地就是在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旁邊,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成為港深創科園的腹地,再向南一點就是新田科技城,所以這三個板塊將會結合成為一個240公頃的創科用地,那麼我們與深圳真的是並駕齊驅,因為人家已經鋪排了300公頃,如果我們只得80多公頃的話,這樣看是差一點,所以現在真的可以說是並駕齊驅來發展一個等同在美國矽谷的科技項目。還有一個很小的口岸是大家沒有留意到的,我們在北部都會區提議再開設一個跨境口岸,名為福鄰小口岸,它是很細小的。這個福鄰小口岸位處落馬洲河套區創新及科技園的最東面,亦是深圳河最窄那部分,我曾到現場視察,真的是可以一跳就能到對岸。如果能夠在福鄰開設一個小口岸,就會令創科人員更加方便;我們亦可以想一些人工智能或智慧通關,讓科學家可以往來,就更加方便,這就是基建方面的連通。

  

第二是政策的貫通,不過大家不要誤會,當我提及政策貫通,仍然是在「一國兩制」之下。我剛才讀給大家聽,那段的導言是說所有事情都要在「一國兩制」之下,而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或前海擴區的方案,在最早的篇幅都是說,他們是用來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不是用來模糊化「一國兩制」。當我提及政策的貫通,其實是剛才跟大家提過的一些例子,如何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甚至科技需要的一些人類基因等,都要讓它有一個流通。我們用的政策跟內地的政策,起碼在大灣區是可以相通;我剛才所說的人流方面,如果我們有一個大灣區的特別簽證簽注計劃,也是可以互通的。在座的專業人士,都希望見到一些資格互認安排,不需要每件事都重新考試。雖然有考試總好過沒考試,譬如律師就可以考大灣區的律師執照,但我們其實在工程、規劃、園境或其他方面,已有一個備案方案,即不需要考試,只要是特區政府承認的,放在我們的工程名單,就可以備案在前海執業和做生意。最近我們亦得到中央支持,有一個藥物和醫療儀器的通,稱為藥械通,這亦是在政策方面貫通。我覺得有很多例子,亦歡迎大家和業界多提出,你想見到哪個方面的政策可以貫通,我們就在粵港澳大灣區由韓正副總理主持的領導小組提出和爭取。

  

第三是機制互通。雖然我剛才說,自回歸以來,已經有很多高層的合作機制,但可能亦流於比較像年度開會,盤點一下工作。現在需要的機制互通,真的是很互動式的互通。以深圳為例,我們在今年5月份已經就着港深合作梳理出19個工作專班,每個專班都有一個負責官員、聯絡員,大家要交換微信,可以任何時候都能談話,要用這種互通機制去推動工作,而且需要一項成熟就做一項,不需要等年度才盤點過去一年深港合作項目的情況。

  

但最重要的通是民心相通。大家可以想像,如果香港市民仍然很抗拒進入內地,或內地市民覺得香港市民不歡迎他們,因為過去2019年下半年真的發生了這些不愉快事件,這會令我剛才所說的所有工作都事倍功半。或者如果大家用一個心態是我進去賺錢,我對那個地方沒甚麼興趣,我只是進去賺錢,賺完我就走,我覺得這種心態亦會窒礙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希望接下來,大家每個人都可以多做一些民心相通的工作,例如特區政府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徐局長(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負責的青年創業計劃;甚至在文化方面,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今年中秋佳節,有一個稱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灣區升明月」綜合文藝節目,其實很精彩;我們亦爭取到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一起舉辦下屆的全運會;現在亦有人提議我們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馬拉松、粵港澳大灣區單車節。大家都應該進入用這種比較軟性方法和手段去促進民心相通。我仍然堅信,我們都是中國人,只要我們大家互相認識,我們一定可以成為好朋友,亦會看到大家各自的優勢。

  

總括來說,今天香港處於一個全新局面,這個全新局面應會為香港帶來一個新氣象,亦為我們未來一段很長時間開拓一個新的未來,所以今次的粵港澳大灣區高峰論壇,選擇以新的視野為題,也是能夠洞察時事。希望大家在未來的工作裏,每件事也是從新,香港需要揭開新的一頁。多謝大家。

 

(以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18日出席2021粵港澳大灣區高峰論壇的發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