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提速 力推公屋供應

2021年10月9日

覓地建屋是現屆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我們一直持之以恆開拓土地,竭力增加房屋供應。2017年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提到,我們覓得的土地可以在2018至19到2027至28年度十年期興建約23.7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經過數年不斷的努力,我們現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足以興建33萬個單位,較2017年多9.3萬個單位。現屆政府五年任期內,預計公營房屋建屋量可達9.65萬個單位,較之前五年多三萬個單位。

 

為爭取盡快建成更多單位,香港房屋委員會在部分公營房屋項目,超過90%的組件是採用預製技術,實現六天建成一層20個單位的標準樓層。近年,除了預製技術已再提升,我們亦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房委會和香港房屋協會已選定位於東涌、藍田、安達臣道和洪水橋共六幢住宅大廈採用相關技術,並將會積極推展更多適合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和其他嶄新建築科技的項目。

 

至於施工細節,房委會亦盡量引進科技,提升效率,令項目盡快落成,包括近年開始試驗運用機器人技術進行內、外牆壁油漆等工序,減省對人手依賴。

 

在進行華富邨重建項目規劃時,房委會同事首次利用背包式移動測繪系統,背着儀器掃描華富邨的公用地方,僅花約20分鐘便可收集到約5,000平方米的數據,以製作三維模型,作為日後設計規劃之用。剛啟用不久,連接長沙灣海盈邨和海達邨的跨道行人天橋,便是利用全自動雷射測量技術確定各構件的定位,讓該條跨度達145米的行人天橋可以於一夜間接駁成功。此外,房委會亦已於部分新建公營房屋項目,如柴灣漁灣邨漁進樓,利用人工智能配合無人機實境攝影技術進行驗測外牆工作。

 

為進一步提升生產和設計效率,房委會在規劃和設計房屋項目時,亦透過軟件科技,例如葵翠邨項目便利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進行日照及微氣候分析,改善樓宇坐向及布局。結構工程師團隊亦自行研發一套結合BIM的系統化地基設計流程,應用於公營房屋發展的地基設計上,將複雜的地質狀況進行立體視像化,使工程師在地基設計時可以準確掌握地基樁柱所需的設計深度,讓施工順利進行。BIM亦被應用在各類型屋宇裝備喉管的走線排列,讓工程人員可以在正式安裝或鋪設喉管及管道前,預先解決施工上的潛在衝突,提高建造工程精準度及效率。

 

此外,房委會亦會在合適的項目引入由承建商一併負責設計和建造。在新的設計及建造採購模式下,房屋署會於招標時提供項目的基本布局及整體發展規範,然後由承建商進行詳細設計並負責建造。新的採購模式一方面可補充房屋署有限的人力資源用作開展詳細設計工作,讓房屋署可更專注公營房屋發展的策劃、統籌和監督,以應對增加的建屋量。另一方面,有關安排可借助私營企業的資源和技術,優化整個設計及建造工作的流程;而同期進行設計及建造工程亦會給予承建商在採購物料、施工方法和工作流程方面更大的彈性。

 

為紓緩仍然在等候「上樓」、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市民的生活壓力,我們推出過渡性房屋、現金津貼試行計劃,以及立法訂立劏房租務管制三項突破性措施。

 

我們早前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原定目標的1.5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相關目標會上調至二萬個單位,以及將資助計劃的資助額增至116億元。於2020年6月獲得立法會撥款成立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連同酒店及賓館先導計劃,目前營運中的過渡性房屋已有大約2,000個單位,預期到明年年中會有另外4,000個單位落成啟用,而2023年年中前會再有一萬個單位落成。其中,有500個單位現正接受申請,而位於江夏圍、由博愛醫院營運,可提供2,000個單位的項目,將於下星期開始接受入住申請。

 

至於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由7月開始截至現時,我們已向超過五萬個合資格的一般公屋申請住戶派發津貼,佔已接獲的合資格申請約八成半。

 

下周三,劏房租務管制的條例草案會在立法會恢復二讀,我殷切期盼立法會盡快通過,讓條例於明年1月生效,為劏房租客提供合理及有效保障。差餉物業估價署會負責條例的執行工作,正成立一個約50人的團隊,以協助公眾認識新的規管制度、處理查詢、就租務事宜提供諮詢和調解服務、在新法例實施後發放申報的劏房租金資料;以及採取適當的執法行動等。

 

我們亦會委託非政府機構成立區域服務隊在地區層面為劏房租客和業主提供所需支援,以及設立有關劏房租務管制的資訊平台,讓租客、業主明白在新條例下雙方各自的權利和法定責任,並提供其他有關劏房租務的資訊。我們已展開招標工作,預期六支分布港九新界的區域服務隊可在新法例生效前投入服務。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10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