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堅尼系數比較應客觀
前言
香港有貧富懸殊的問題,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在討論這個問題及相關政策之時,我們必須對反映這個問題的資料有充分的認知。當中,最簡單及最常用的統計資料便是堅尼系數;系數值由0至1,數字越高,收入不均的現象便越嚴重。
收入不均與貧富懸殊
由於收集住戶的財富統計資料並不容易,準確度亦十分低,財富組成部分的數字亦不穩定,分分秒秒都在變化中,所以現時香港只有收集住戶收入的資料。因此,在貧富懸殊的分析中,我們主要是處理收入不均的現象,而沒有處理財富不均的現象。一般而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財富不均的現象可能較收入不均的現象更為嚴重。不過,由於香港收集的住戶收入資料,亦包括了由財富所產生的收入,換言之,收入不均的資料亦在某程度上反映了財富不均的情況。
住戶收入的資料收集與計算堅尼系數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主要透過兩種統計調查,收集住戶收入的統計資料。一是持續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提供最新的數據;扶貧委員會亦會基於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全年數據作出綜合分析,了解貧窮住戶及人口的狀況,以及評估政府各項政策的扶貧成效。二是每十年的人口普查及兩次普查之間的中期人口統計,基於有關資料分析香港住戶收入分布的情況。
由於在2007年前,統計處只公布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而相對大部分國家都只是公布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自然突顯了香港收入不均的情況。自2007年起,每五年統計處會利用人口普查或中期人口統計所得資料,就收入不均情況作更詳細分析,並公布由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至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由於香港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數目近年增加迅速,統計處亦會就只包括有經濟活動成員的住戶計算堅尼系數。另外,亦由於香港住戶平均人數逐年下降,統計處亦會計算以住戶人均收入為基礎的堅尼系數。
表一:稅前和福利轉移前與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
年份 |
原住戶收入 |
除稅後住戶收入 |
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 |
2001 |
0.525 |
0.515 |
0.470 |
2006 |
0.533 |
0.521 |
0.475 |
2011 |
0.537 |
0.521 |
0.475 |
2016 |
0.539 |
0.524 |
0.473 |
不過,如上文指出,由於2007年之前統計處只計算及公布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有關數字已深入民心;即使於2007年之後每五年都有公布其他堅尼系數數字,一般傳媒卻仍只會聚焦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以突顯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嚴重。香港的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與其他已發展國家/地區的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大致相若;但一般學者、傳媒與時事評論員仍習慣以香港的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與其他已發展國家/地區的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比較,作為評論特區政府政策的前提,可說是蘋果與橙的比較,卻習非成是。
香港與國際的比較
在一般已發展國家/地區而言,城巿的收入不均情況都會較鄉鎮為高。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巿,亦是世界上主要金融中心,若要比較香港與其他地區收入不均情況,最合理的比較便是比較香港和其他金融中心的情況。以美國紐約巿為例,2015年以它的原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為0.551,較香港2016年的原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的0.539為高。
如上述,過往不少的國際比較都是以香港的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與其他國家/地區的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比較。以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所發表的《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為例,它採取的其中一個指標便是堅尼系數。在2020年的報告中,仍是採用香港的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在64個經濟體系中,香港排行第60;不過在2021年的報告中,改為採用香港的除稅及福利轉移後有經濟活動的住戶人均收入的堅尼系數,香港排名升了12位,排行48。
後語
上述的討論與分析,是希望大家在分析與評論時,採取一個客觀與較為公平的比較。就如上述洛桑2021報告,採取了一個較為公平的數字,香港的堅尼系數排名便升了12位,不過仍只是在64個經濟體系中排名48,顯示香港的貧富懸殊在64個經濟體系中,仍是處於最高的三分一之中。下星期,再與大家討論政策的問題。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8月8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