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龍尾泳灘體現可持續發展

2021年7月11日

大美督向來是踏單車和玩水上活動的熱門地點,大埔龍尾泳灘上月開放予公眾使用,為附近居民和遊客增添多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這次,我邀請土木工程拓展署同事介紹這個由政府興建的人造沙灘,其建造過程及挑戰,而建築署同事亦會分享泳灘配套設施的建築設計和特色。

 

香港首個政府人造泳灘

 

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埔地區人士一直積極爭取並多次提出早日在龍尾興建公眾泳灘,供居民和遊人享用。負責工程整體規劃和設計的土拓署,以先保育,後建造為原則,在龍尾建造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人造泳灘。土拓署高級工程師林志權介紹,工程包括長200米的泳灘、泳灘兩端的護沙堤、兩個瞭望塔、公眾停車場及96個單車停泊位。

 

制訂防止沙粒流失方案

 

在整體設計方面,土拓署工程師陳錦輝說,泳灘的坐向考慮了沙粒受海浪牽引流動的因素。署方收集了不同的天氣和海洋資料,例如風速、風向、潮汐、水流、海浪等,並利用電腦模型估算沙粒流動的情況,制訂防止沙粒流失的方案。由於海浪主要來自東南方,所以把泳灘設計面向東南,讓海浪正面沖向泳灘,加上兩端各設一道護沙堤,避免沙粒從左右兩側流失。另外,泳灘以天然海沙鋪設,經過篩選後的沙粒粗幼大小適中,讓泳客踏上沙灘時亦覺得舒服。

 

確保水質免受污染

 

就發展龍尾泳灘的挑戰,陳錦輝說,水質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泳灘的西面和東面分別有一條天然小溪蘆慈河和一條排水渠,為免兩處的排水可能對泳灘造成污染,土拓署建造明渠和箱形暗渠,把它們的出口移離泳灘,伸延至護沙堤以外。根據環境保護署近期為泳灘進行的水質測試,水質維持在最高級別(即良好),適宜游泳活動。

 

人類與海洋生物和諧共存

 

另一項挑戰是保育方面。為盡量減低對該區海洋生態帶來的影響,土拓署委託魚類專家就着海洋生態緩解措施作進一步研究及設計,例如詳細的生態調查、尋找合適的接收地等。經細心評估,土拓署在工程展開前,把受影響的海洋生物,包括鰕虎魚、海參、海星等遷往毗鄰的汀角東。

 

工程完結後,土拓署的定期監察顯示,現時龍尾泳灘附近的生物多樣性與汀角東一帶接近,海洋生態保持穩定,多種被搬遷的物種再在泳灘附近出現。透過工程,人類與海洋生物和諧共存,亦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泳灘服務大樓美觀實用

 

現正值夏季,自龍尾泳灘開放以來,平日也吸引不少遊客到訪,當中的泳灘服務大樓更成為了景點。大樓的設計美觀又實用。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曾偉倫說,泳灘服務大樓提供多項設施,包括觀景台、小食亭、更衣室、洗手間、急救室、淋浴設施,讓泳客可以在泳灘放心暢泳、休息等。

 

設計與八仙嶺山脊線相呼應

 

在設計方面,建築署建築師趙寧介紹說,觀景台高低起伏的頂部與背後的八仙嶺山脊線互相呼應;加上以鋁管交織成波浪形態,遠看就像波光粼粼的海浪。觀景台設於較沙灘高一層的水平,讓遊人以較高的角度欣賞海景,享受海風和日落。這獨特的建築已成為泳灘的新地標。

 

改善與泳灘的連繋

 

市民從汀角路到達泳灘,有一條約四米高的長樓梯。不過,為改善道路與泳灘的聯繋,建築署特別把泳灘服務大樓的男女更衣室、淋浴設施等分成數個較小的建築物,分別建於一條平緩的斜路上,遊人只要沿斜路而行,就能從汀角路順道走進更衣室、淋浴間,然後到達泳灘。

 

設計力求開放通透

 

趙寧說,泳灘服務大樓的設計力求開放和通透,以襯托出龍尾泳灘附近的美麗景色,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繫,例如戶外淋浴間的頂部設有一個三角形的天窗,泳客洗澡時,可從天窗看到形態優美的八仙嶺山景,彷彿置身大自然之中。建築物的物料亦盡量配合大自然的風格。外牆運用了預製纖維水泥板,這些水泥板利用有竹條的模板製成,予人清新、質樸的感覺。

 

新泳灘受居民歡迎

 

有大埔居民表示,很開心龍尾有個泳灘,讓他們不用長途跋涉前往港島的泳灘,而且交通方便,水質亦較想像中良好。在此我感謝土拓署和建築署團隊的努力,雖然在工程期間遇到不少挑戰,但泳灘開放確實為大埔居民和遊客提供更多康樂活動的選擇,而經過保育團隊的努力,該處一帶的海洋生態也得以維持,驗證了發展與保育其實是可以取得平衡。順帶一提,大家享用沙灘時,要注意安全;避免騷擾或撿取海洋生物,以正確態度欣賞大自然。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7月1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