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香港科技發展大有可為
譚鐵牛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文宏武總經理(紫荊文化集團總經理)、胡浩總設計師(國家航天局探月中心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葉玉如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各位國家航天科技團隊的院士、科學家、各位科研界的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早上好!我很榮幸獲邀出席今天的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揭幕儀式。我首先要感謝香港中聯辦、中國科協和紫荊文化集團為我們帶來一個非常難得的展覽,更要感謝訪港的國家航天科技團隊的每一位成員,特別是兩位畢生為我國航天科技作出偉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們是戚發軔院士和龍樂豪院士。兩位年過80的院士和另外四位科學家及其他代表團的成員,過去三天走訪了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多所中小學,與學生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最新情況,肯定令他們獲益良多。
我有幸兩天前在禮賓府宴請代表團,坐在龍老和戚老中間。兩個小時的交流讓我非常感動,也深受啓發。談到過去,他們說我們國家的航天發展比外國起步晚,開始時研發的條件差,依靠的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鬥、力求科技自主的航天精神。我想這就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次兩院院士的大會上所說的,我國科技工作者要做到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還是需要有那份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迎難而上的精神。
就是本着不斷追趕的拼勁,我國的航天科技發展可以說是一日千里,從兩彈一星到載人飛船,到過去兩年探測器成功登月和登陸火星,到上星期順利把三位宇航員送到國家自主興建的「天宮號」太空站,展開在太空逗留三個月的歷史性任務,充分體現了國家在航天科技事業上不斷尋求突破及開創先河,使國家在世界航天範疇現在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訪問團這次就帶來了國家去年成功登月取得的部分月球土壤,首次在香港公開展出,讓香港市民可以一同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驕人成就。
「嫦娥探月」工程對香港來說應該特別有親切感,但不是因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名字裏有「月娥」兩個字,是因為香港的高校參與了這個工程;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為「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研發「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此外,理工大學也曾參與國家首項火星探索的任務,利用頂尖的技術,為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選取着陸點,並研製了用於監察火星環境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我對香港的大學對國家航天發展的貢獻感到非常驕傲,希望他們日後能夠受到委託,參與更多航天任務。事實上,香港擁有雄厚的基礎科研實力,一直在不同的科技領域上貢獻國家。香港共有五所世界100強的大學,設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六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並與中國科學院共建的22所聯合實驗室,涵蓋多個研發領域。香港有幾十位兩院院士,而我們的科研學者過去也屢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香港的科創能力近年得到中央高度肯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回應香港兩院院士提出科研資金「過河」的要求時,就批示說:「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長期以來,香港科技界為香港和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目前,香港與內地的創新科技合作在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和中科協的大力支持下,正不斷的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大平台,而香港、深圳正全力建設「一河兩岸」的深港科技合作區;加上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本屆政府對創科的政策和資源的投入,香港的科技發展將大有可為。
但要持續發展,後繼有人,我們需要更多有志投身科學研究的年輕人,我們需要更多能提升香港青年人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不怕艱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科普教育。這次國家航天科技團隊訪港五天,與大學、中小學生交流見面,肯定為我們埋下良好的種子;我深信時代精神耀香江主題展定能發揮更大的感染力。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還有幾天我們就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和香港回歸祖國24周年的大日子,我期盼在中央部委和各位科學家的支持和鼓勵下,香港可以為國家的航天科技事業作出貢獻,作為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最後,讓我再次感謝主辦機構和訪港的國家航天科技團隊,祝願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更上一層樓,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的貢獻。祝在座各位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月26日出席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揭幕儀式的演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