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五方向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2021年6月24日

胡社長(財新傳媒社長胡舒立)、各位嘉賓、各位現場和線上的朋友們:

 

早上好!我非常高興再次參與財新夏季峰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疫後經濟形勢的一些看法。

 

引言

 

回顧過去,全球經濟在經歷危機後往往能總結經驗,重新出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令亞洲國家更重視處理對外的債務問題,過去20多年,亞洲各地的國際收支和政府財政狀況都強化了。2001年的科網股爆破,令大家都意識到成功的商業模式不能單純看流量。2008年的環球金融海嘯,次按危機敲響了衍生工具潛藏的風險,政府監管因而要在市場效率和風險管理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每一個危機與挑戰都帶來蛻變的契機,甚至帶來下一個黃金期的孕育場景。科網泡沫爆破後,蛻變出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和以科技推動傳統行業的變革,就是很好的說明。

 

全球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了經濟、影響了政府行為和干擾了社會運作,這次疫情對未來經濟的啟示又是甚麼?面對疫情,如何穩住信心、促進經濟的復蘇步伐,以及做好準備,應對疫後的轉變和挑戰,是每一個政府今天的重要工作。即是如何引導「全球經濟 回歸常態」,也是今天峰會這個環節的主題。

 

全球經濟 回歸常態

 

全球經濟在去年第二季墮入深谷後逐漸復蘇,現在繼續在衝擊中運行。今年以來,受惠於多個主要經濟體的強力財政及貨幣政策支持,以及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推展,環球經濟動力明顯增強。本月初,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經濟今年會反彈5.6%,將會是80年來經歷多次經濟衰退後達到的最快增速;明年也許繼續仍有追趕式的增長。

 

隨着多個地區接種疫苗的人數增加,全球疫情總會朝着反覆受控的方向發展。然而,各經濟體的復蘇步伐並不一致,疫情受控的經濟體有顯著反彈;但疫情反覆,或疫苗短缺,也會牽制不少經濟體的復蘇步伐,甚至損害了民眾對未來的信心,以及令民眾對當地政府的不滿升溫。此外,變異病毒的出現,亦增加管控疫情的難度。不少經濟體在就業市場復蘇方面仍有挑戰。

 

內地是全球最早走出疫情陰霾的經濟體,經濟上保持動力和韌力,在應對管控疫情上,以科學為基礎作出果敢的決定,高效地管控了疫情。

 

美國方面,隨着當地疫情明顯減退,加上財政刺激措施的支持,經濟在過去幾個月持續復蘇。歐洲的疫情近期也見緩和,經濟氣氛有顯著改善。亞洲區內多個經濟體近月再受疫情侵襲,令防疫措施再度收緊,復蘇進程或會受到影響。

 

由於經濟復蘇令需求在短時間內反彈,加上部分供應端出現瓶頸情況,環球通脹近期有所上升。市場憂慮美國聯儲局或會加快縮減資產購買規模,這對環球金融市場及資金流向的影響需要注意。美國採用超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由疫情前的43,000億美元暴增至超過80,000億美元,難免增加環球通脹風險。此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需要持續關注。然而,對全球經濟影響最深遠的,仍然是中美關係往後的發展。

 

回歸常態,是甚麼常態呢?首先,在宏觀層面,常態是環球以及各經濟體應要回歸到疫情前的趨勢增長軌道。就此,各地政府需因應自身的情況採用合適的宏觀和產業政策來作應對。

 

其次在個人層面,消費者和市民大眾都希望有更好、更方便的產品和服務,疫情帶來的制約得到化解,令生活回歸常態。過去一年多,在疫情下需要保持社交距離,在家工作、網上購物、電子支付、線上會議等已經成為市民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加速了社會向數碼化轉型。在這個大趨勢下,企業需善用科技,抓緊疫後發展的機遇,但科技進步無疑也在淘汰低效益的行業。

 

挑戰與方略

 

疫情帶來不少挑戰,不少經濟體在深度衰退中剛「回氣」,如何能鞏固復蘇的步伐?如何在疫情後增強趨勢增長的速度和發展的質量?經濟如何作出結構轉型,在甚麼方向要大力押注、推動,以提升競爭力,在未來的經濟博弈中得佔先機?

 

我認為走進未來,以香港特區為例,先要考慮外圍的政經格局。在面對世界百年未見之大變局、科技變革帶來的顛覆、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全球邁向綠色發展這大趨勢,國家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支撐。香港特區要繼續用好「一國兩制」給予的特殊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

 

其次,要考慮自身的比較優勢,盡力揚長補短,凝聚社會努力向前,達致經濟可持續發展。以香港特區而言,至少有五個方向是大有可為。

 

第一是金融服務,香港是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競爭力強,往後定必繼續受惠於國家的持續發展而踏上更高台階。國家的經濟體量,足以支持全條金融產業鏈的發展,所以香港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不管是股票、債券、資產和財富管理、綠色金融等,都會從更寬更深的方向發展。而其中重中之重,是進一步深化跟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和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第二是數碼轉型。企業利用電子平台提升運作效能和發展業務是數碼經濟轉型大趨勢下的必然發展。特區政府將推出規模達360億港元的電子消費券計劃,除了藉刺激市民消費帶來的乘數效應提振本地的經濟和就業市場外,更是要推動商戶和市民更積極使用電子支付,讓港商未來能更好把握網上銷售與電子支付發展帶來的商機。

 

此外,我們會加深央行數碼貨幣使用的研究。除了在跨境貿易支付層面繼續試用外,未來一年,我們會為在香港發行批發及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加強準備,包括研究港元數碼貨幣(e-HKD)在本地零售層面的應用,並繼續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作,就數字人民幣(e-CNY)在香港的使用進行技術測試,為內地和本港居民提供便捷的跨境支付服務。

 

第三是創新科技。在疫後的世界,一個地方的成敗取決於當地能否好好發展科研、應用科技。本屆特區政府在創科方面已承諾投放超過1,100億港元,致力完善創科生態環境。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會積極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兄弟城市的創科合作,充分發揮優勢互補,達致合作共贏。

 

第四是國際貿易。香港一直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面對今天日趨嚴重的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我們更要加倍努力推動多邊主義,加強國際聯繫,擴闊我們參加的自由貿易協議的覆蓋面。香港正致力爭取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加入RCEP不但會強化香港與成員經濟體的經貿與投資聯繫,有助香港進一步融入區域產業鏈,也有助香港企業拓展區內市場。

 

過往香港一直較側重歐美等傳統市場,往後將會持續調整策略,以內地、東南亞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心,開拓市場。

 

第五是綠色發展。近年縱然國際政治局勢轉趨緊張,但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低碳減排是各國承諾共同努力推動的目標。國家會力爭在2030年碳排放量達峰,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香港也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疫後經濟重啟提供了綠色轉型的契機。

 

在綠色發展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將得到更大的發揮。世界銀行去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未來一段時間,低及中收入國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建投資資金需求每年會達到15,000億至27,000億美元。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引領市場資金支持綠色和低排放活動以及相關基建投資,尤其是那些在內地其他地方的綠色企業和項目。

 

結語

 

面對百年未見之大變局,我們必須背靠祖國、放眼世界、胸懷未來。在香港特區而言,一方面要固本培元、揚長補短,同時也需因應外圍政經環境的轉變,調整策略。香港在國家的發展中有獨特的角色和功能,我們會發揮好「一國兩制」的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提升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以取得自身的長足發展。

 

最後,我祝願今天的峰會圓滿成功,各位朋友身體健康、事業宏達。謝謝大家!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24日在2021財新夏季峰會以「全球經濟 回歸常態」為題的視像致辭全文)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