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運用新技術提升工程效率

2021年3月7日

發展岩洞是政府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策略之一,對香港長遠發展相當重要。渠務署正展開把沙田污水處理廠位於城門河河口的廠房遷往對岸亞公角女婆山岩洞的工程,以騰出現址土地作有利民生用途,同時改善區內生活環境。這項搬遷計劃是香港現時最大規模的岩洞發展項目。今次,我邀請兩位渠務署同事介紹工程詳情,並講解如何應用新技術提升工程效率。

 

搬遷後騰出28公頃土地

 

現時的沙田污水處理廠佔地28公頃,每日處理約25萬立方米污水,是全港最大的二級污水處理廠。重置後,可騰出廠房現址土地作其他發展。新沙田岩洞污水處理廠則佔地14公頃,較同樣位於岩洞內的赤柱污水處理廠大15倍,將是香港同類設施中規模最大的。新廠房會引入先進污水處理技術,即使佔地較小,污水處理量亦與現時廠房相若,可以滿足區內人口需求,為居民提供更佳服務。

 

搬遷計劃分三個階段

 

渠務署土力工程師高鳴遠說,搬遷計劃將分三個階段推展。第一階段工程主要包括在岩洞入口處開拓工地、興建主連接隧道;第二階段是建造主體岩洞及上游污水收集系統工程;餘下工程主要包括在新建岩洞內興建污水處理設施,以及拆卸現有沙田污水處理廠。第一階段工程已於2019年2月展開,現正進行主連接隧道的挖掘及爆破工程,目前進度符合預期,可望如期在2022年完成。

 

建臨時行車橋減交通壓力

 

在設計上,岩洞如一道天然屏障,完全覆蓋污水處理設施,保留山地的自然景觀。渠務署亦會採取氣味控制措施,進一步減少異味對社區的影響,改善社區環境。另外,渠務署工程師潘士廉說,隧道爆破產生的泥石需要工程車輛運走。為減少對附近交通的影響,尤其亞公角街是馬鞍山其中一條交通命脈,工程團隊特意建造了一條橫跨亞公角街的臨時行車天橋,使工程車輛無須駛經亞公角街進出工地,減少工程對附近交通造成的壓力。

 

新技術提升工程效率

 

工程團隊還應用了多項新技術,如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技術、可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簡稱DfMA)等,協助興建該臨時行車天橋,提升工程效率。

 

BIM技術令工程設計和工地環境以三維方式呈現出來,讓工程團隊準確掌握細節,更易找出及處理各種潛在問題,以便作出修改,並可進行模擬演練,以完善施工計劃和臨時封路安排。透過DfMA,團隊可以一邊在工地建造橋躉及基座,一邊在工場預製天橋的組件,大大縮短建造時間。在兩者的配合下,令晚間吊運組裝工程由原定六晚減至二晚,減少了深夜封路對交通的影響。

 

與地區緊密聯絡

 

另外,為了讓公眾對搬遷計劃有更深入的認識,工程團隊一直與地區人士保持緊密聯絡,主動講解工程進度,並在地盤附近梅子林路旁建造社區聯絡中心,方便居民查詢工程資訊。

 

香港山多而陡,岩石堅固,沿市區邊緣的山地特別適合發展岩洞。利用如岩洞這些隱藏的土地資源,支援合適的公共設施遷置,以騰出地面空間,為香港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土地。今次搬遷污水處理廠往岩洞的工程既改善廠房現址及周邊的環境,亦釋放土地作有利民生的用途,可謂一舉多得。

 

此外,就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將審議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決定,特區政府完全尊重中央對這次完善選舉制度的主導權,並認同王晨副委員長在大會就有關《決定(草案)》說明中闡述的五大基本原則,即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依法治港;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和提高香港特別行政區治理效能。特區政府會全面配合,通過本地立法切實執行完善措施,堅持實踐愛國者治港原則。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