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融入建造 構建優質家園

2021年3月6日
準確計算
準確計算:

BIM-SAFD主要利用幾款軟件共同協作,製作三維地基模型,準確顯示地質岩層與樁柱的關係,然後自動計算每一支樁基礎岩層的最低(Founding Level)標高。

香港房屋委員會近年竭力增加建屋量,堅守專業原則秉持質量兼備。由規劃、興建,以至品質監控都引入最新技術,由興建時採用預製組件、組裝合成建築法;到採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以至科學化的驗收樓宇程序,每一步都是為了建造可負擔的優質房屋,讓居民在良好居住環境下,住得安心。

 

率先引入建築信息模擬技術

 

我在去年跟大家介紹過房委會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提升建築效率,減少天氣、建築工人短缺等對建造過程的影響。今次重點向大家介紹房委會另一項引以為榮的技術---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

 

BIM是一套可以在建築設計、施工及整個建築生命周期提供並管理建築資訊的技術。房委會早於2005年已率先引入當時仍是新興技術的BIM,之後更不斷推陳出新,自家研發更多適用於公營房屋的BIM技術,套用在整個建造周期。在規劃、設計階段,建築師可以透過BIM,輔以微氣候研究、空氣流通評估等,選擇通風、採光及景觀的最佳位置和座向,選定樓宇及公共設施的位置與座向。

 

基於土地資源有限,公屋發展用地亦較以往複雜,房委會近年將標準大廈設計改為因地制宜模式。房屋署利用BIM建立構件式單位設計(Modular Flats Design)的資料庫,讓建築團隊選取不同模型,配合電子化的地盤環境及自然環境的電腦模擬,處理選址上的限制,方便統一建築標準,加快設計效率。

 

與建造相關的其他專業,BIM 同樣幫到手。房屋署負責土力工程的同事Anson更父子兵上陣,為大家拍攝了短片,介紹在土地勘測、地盤平整及斜坡鞏固三大土力工程範疇,BIM的立體模型如何可以協助他們視像化地了解地質狀況、適當設置泥釘及計算填挖量。

 

房屋署亦自家研發支援BIM的系統化地基工程設計方式 (BIM-SAFD),以三維影像顯示地質狀況,讓結構工程師可更精準地計算樁柱位置,有助製作法定工程圖則和樁柱明細表。工料測量師亦更易取得所需工料數據,編制標書。

 

BIM同時能協助建造專業人員預演整個施工程序,細微至每天應完成的步驟都能在BIM製作的立體虛擬施工模型中視像化看到,減少工程不明確因素,避免錯誤,令施工更安全。房屋署人員及承建商亦能更有效地監控施工程序,令建造工程依時完成。

 

機器人施工

 

為應對人手不足和工人老化的問題,房委會最近亦鼓勵承建商在建造公營房屋過程中應用機器人技術,當中包括利用機器人進行外牆油漆、室內油漆及地磚鋪砌等重複性工作,並主動提供其他可利用機器人施工的方案。

 

提升檢查紀錄系統 嚴謹的驗收制度和程序

 

對建築工程來說,妥善保存檢查紀錄是極其重要。2014年起,房屋署開發流動通訊技術「發展及建築工地流動系統」,替代傳統以紙張儲存紀錄的方式。只要一部手機在手,有齊多個由房屋署研發的工地監管流動應用程式,便可記錄大部分工地監管工作,方便駐工地人員與承建商之間的通訊,精簡工作流程,亦方便追溯紀錄,確保工程質素。

 

樓宇建成後,驗收的程序亦非常嚴謹,對樓宇的每個細節都應用科學方法詳細檢查,如容易漏水、滲水的玻璃窗;浴室與廚房地磚鋪有防水膜的牆腳位置;廚房的鋅盆與浴室洗臉盆等,房屋署都會進行不同類型的防水效能測試。

 

瓷磚方面,用來鋪砌瓷磚的黏合劑「瓦仔膠沙」,亦必須檢測合格後才可使用。坊間會以敲擊瓷磚表面的聲響,推斷會否有空心磚,但瓷磚底部物料不同,響聲亦有分別。房屋署會在不同樓層不同位置,包括電梯大堂、住宅單位內如廚房、浴室等,以儀器隨機對瓷磚進行拉力測試,確保瓷磚鋪設穩固。如測試結果未達標準,承建商必須拆除該部分瓷磚,重新鋪砌,直到合格為止。工程監督亦會檢查瓷磚有否鬆脫、崩裂、凹凸不平,是否排列整齊、闊度均一等。

 

住戶在收樓當日起計七天內發現單位內有瑕疵,而單位的裝修工程尚未展開,可以向房屋署的入伙收樓大使遞交損壞情況報告表,房屋署工程人員將會跟進檢查,如發現瑕疵,會敦促承建商免費修繕,在保養期內亦會持續跟進。

 

住戶入住約一年後,房屋署會進行住戶調查,了解居民對新屋邨各項設施的意見及滿意程度。根據過往意見調查數字,居民對新屋邨的整體滿意程度均超過90%,我們會繼續努力,為有需要家庭構建優質家園。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3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一 | 短片二 | 短片三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