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通識科有迫切需要

2021年2月9日

教育局就通識教育科的改革備受社會關注,雖獲得社會廣泛支持,但同時部分媒體與組織對有關科目優化安排作出種種評論,當中部分說法是建基於沒有事實根據的揣測,完全錯誤理解局方改革科目的原意。局方為澄清社會對科目改革的誤解,現作出以下回應,以正視聽。

 

1. 優化高中核心科目刻不容緩

 

現時,不少學校的高中四科核心科目佔去逾半課時,學生缺乏空間,而且四個核心科目的實施情況都有不同程度需要優化之處。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經過為時近三年的諮詢及討論,報告建議之一提出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為學生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教育局充分考慮專責小組的建議,並回應社會各界的意見,由各相關科目的課程及考評委員會跟進而提出優化方案,可望讓學校增加課程彈性,為學生創造空間,拓寬學習經歷,並讓他們投入感興趣的活動,得以發展所長。

 

2. 教育局不能無視通識教育科推行出現異化

 

現行通識教育科課程開放富彈性,容易被少數人士自行解讀演繹,推行出現異化,為人詬病之處包括:過多時事討論,學生缺乏系統知識,流於泛泛而談;受公開考試擬題方向的倒流效應影響,討論呈現二元對立,並過分聚焦於政治議題;錯誤解讀批判性思考(2015年已改稱為「明辨性思考」)是代表敢於挑戰權威,凡事傾向批判或反對的態度,忽視了建基事實而審慎思考判斷的原則。課程推行逾十年,上述課程內容、教學策略,以至評估考核的問題,都有惡化的趨勢,改革有迫切需要。

 

3. 教育局承擔教育領導之責

 

教育局在教育工作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教育政策的制訂者及推行者,課程及教育專業的領導者,同時擔當着監察者的角色。課程的恆常工作包括持續檢視與優化學校課程,教育局就此更是責無旁貸,以維護教育專業,並保障學生利益。因此,教育局不能無視通識教育科長期存在的異化情況,如揣測局方科目改革安排的動機,並以此來反對課程持續發展,不但罔顧學生的學習利益,更是漠視局方科目優化背後的教育專業考慮。

 

4. 課程及考評按機制專業領航

 

課程發展及修訂,有其既定機制及程序。政府於2020年11月底公布通識教育科改革的主要方向。課程發展議會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隨即成立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負責設計課程(包括不同課題選取的考慮及比重)、評估和實施策略。委員全是教育專業及社會各界具代表性的人士,他們秉持以學生的利益為依歸,按既定程序、參考專責小組報告書的建議,以及採納專業人士的意見而開展課程修訂的工作,體現專業領航的原則。

 

5. 修訂課程仍是必修必考的高中核心科目

 

通識教育科的改革以至優化合情合理,回應各界期望,獲得社會廣泛支持。從教育專業角度而言,任何課程實施一段時間後,都要檢討其成效,針對性地修訂改善,是課程持續完善的必要舉措。若然這種自我完善的修正行為,都被誤解為「殺科」的手段,實無視學生的學習需要,亦漠視了教育局提供優質教育的使命和決心。

 

如要「謀殺」通識, 取消這科更直接了當。修訂通識教育科課程內容,並為科目冠以新的名稱,旨在糾正施教過程中出現異化情況的癥結,讓科目回到正軌,從而行穩致遠。該科仍然是必修必考的高中核心科目,可見「謀殺通識教育科」之說不攻自破。

 

6. 有序諮詢,盡早推行裨益學子

 

專責小組工作了近三年,已廣泛諮詢持份者及進行公眾諮詢,收到的書面意見書有112,000份。教育局在去年12月接納了報告,並就通識教育科接受了專責小組大部分意見,對於社會未有共識的項目,教育局定出具體方向,交由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跟進課程及評核的詳情,制定現在建議的課程框架,體現專業領航的原則。

 

四個核心科目一起優化才能釋出足夠空間照顧學生的多元學習需要,包括讓學生在各學習領域或應用學習之中增修一個選修科目,更深入學習各科目,在修讀數學科的必修部分外再修讀延伸部分(單元一/單元二),更積極參與其他學習經歷/全方位學習活動,或發掘其他個人興趣,以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和抱負。社會回饋正面,希望盡早推行裨益學子。教育局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如何協助學校盡快落實推行。

 

(以上是教育局網頁2月9日上載「通識教育科改革正面睇 (上篇)」文章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