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赤隧道 深海潛行

2020年12月19日

屯門---赤鱲角隧道將於今年12月27日開通。市民以後往返屯門南和香港國際機場只需十分鐘,較現時縮短了約20分鐘。為了讓市民節省20分鐘的行車時間,背後是工程團隊多年的心血和汗水。為了增加施工效率及確保工作人員安全,策劃和興建這條跨海隧道時,引入了多項創新技術,亦創造了六個「第一」。

 

全港長度第一、深度第一的行車隧道

 

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的隧道部分---屯門---赤鱲角隧道,全長約五公里,深入水平面以下約60米,是現時香港長度和深度第一的行車隧道。香港雖然有使用沉管方式興建三條過海行車隧道的經驗,但屯赤隧道的走線橫跨交通繁忙的龍鼓水道,該處海床又設有重要供電設施,工程團隊遂以海床底下以鑽挖方式建造,減少施工時對周遭環境的影響,屯赤隧道亦成為了全港第一條以這種方法興建的行車隧道。

 

工程採用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隧道鑽挖機「秦良玉」,直徑達17.6米,相當於六層樓宇的高度。以此命名是寄寓它能夠像明代女將軍秦良玉一樣征戰常捷,克服不同困難,順利完成這項艱鉅的鑽挖任務。

 

飽和高壓技術

 

最鋒利的刀都會有變鈍的一日。「秦良玉」雖攻無不克,但鑽挖時要面對花崗岩等堅硬的岩石,鑽挖機的200多個刀具亦會不斷耗損,工程人員需要經常檢查及更換。

 

工程在深入水平面以下約60米進行,四周的大氣壓力是地面的六倍。若以普通深潛技術檢查及更換刀具,工程人員每天工作前需要先進行加壓,讓身體適應更高的大氣壓力,然後再在完成工作後進行減壓。工程團隊第一次引進飽和高壓技術進行本港隧道工程,令工程人員要承受患上減壓病(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的風險大大減少,而且每天的實際工作時間亦由不能多於兩小時,增加至六小時。

 

飽和高壓技術是將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工程人員,把他們的工作及起居生活(包括飲食、休息、洗澡和睡覺)全數轉移到海床底下。工程人員以四人為一組,28天為一個工作週期。其間,他們每天由加壓的生活艙,經運輸艙載送至鑽挖艙工作,完成工作後再返回生活艙。經過25天的工作後,他們會到減壓艙進行為期三天的減壓程序,重新適應地面的大氣壓力。工程團隊總共進行了18個周期的飽和高壓作業,安全及有效率地更換了超過1,400個隧道鑽挖機刀具。

 

為了盡快完成項目,工程團隊在建造過程中廣泛應用組裝合成技術配合建築信息模擬。隧道内壁、上方的抽風管道面板、中層道路護欄及公共設施走廊等都使用大量預製組件興建,減低在工地現場施工時使用的混凝土模板及臨時支撐,減少施工時間、天氣對施工進度的影響,以及令工程更安全。

 

為了在維護隧道公用設施時不影響隧道行車,屯赤隧道的另一個「第一」是首次於香港的隧道行車道下方設置公用設施走廊,安放排水管道、消防喉管、供電及訊號系統裝置等公用及機電設施,令日常維護工作可在日間進行,維護排程更有彈性,同時也善用隧道行車道下方空間。走廊內亦設有電動車,提高檢查和維修工作的效率。

 

這項隧道工程還採用了其他創新的設計和技術,例如接駁鑽挖隧道南端出口至地面的一段工程創新採用了環型連續牆作為臨時護土設施,以拱形效應增加其抵抗兩旁泥土壓力的能力,大量減少橫向支撐數量,擴大施工環境並減低施工風險。這技術榮獲了2019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期刊New Civil Engineer的創新設計和實踐大獎。

 

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 準備就緒

 

屯門---赤鱲角隧道為前往機場提供多一條陸路通道,亦有助分流往來大嶼山的交通。政府將於隧道開通同日(即12月27日)豁免新隧道和青嶼幹線的收費。我們會繼續拓展道路網絡,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優質和便捷的交通基建。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12月1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項目簡介短片

 

工程紀念短片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