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河道融入社區

2019年11月17日
綠意盎然
綠意盎然:

渠務署會把佐敦谷明渠活化成優美的水體,圖為活化後的構想圖。

近年,渠務署藉着改善工程提升河道排洪能力的同時,加入綠化元素,美化景觀,令河道與周邊環境融合,推動親水及近水文化。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和推進「河畔城市」概念。今次,我邀請了兩位渠務署工程師,介紹將會進行的活化河道項目,講解如何引入活化水體設施,加強河道與社區的聯繫。

 

河道改善工程效果理想

 

政府近年完成多個河道改善工程,例如西貢蠔涌河、大埔林村河上游、啟德明渠(啟德河)等,不但美化環境,亦令河溪生態變得多元化,效果理想。啟德河更成為市區第一條綠化河道走廊。觀塘敬業街明渠則會活化成翠屏河,提升排洪能力的同時,渠務署會以「易行九龍東」的理念,在河畔建造行人通道、跨河行人通道和園景平台,加強沿河與周邊範圍(包括翠屏河花園)的聯繫。現時視乎撥款進度,工程最快於2020年初展開。

 

「河畔城市」概念

 

渠務署工程師葉沛璣介紹說,所謂「河畔城市」的概念,是藉着推行活化河道項目,以及在規劃新發展區時,加入活化水體設施,例如防洪人工湖、河畔公園等,為公眾提供高質素的公共空間,加強河岸的聯繫性,並注入創新元素,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共同享用河道設施,體驗水體多功能的價值。渠務署檢視各區主要河道及明渠的活化潛力,率先挑選了三條具高度活化潛力的明渠---大圍明渠、佐敦谷明渠、火炭明渠,提出方案,以活化為具備多重功能的優美河道。

 

排水道活化作大型綠色空間

 

香港早年的排水明渠主要以混凝土建造,以防洪為主,沒有任何美化設施。渠務署工程師梁建基說,在制定大圍明渠活化計劃時,由於其上游連接下城門水塘,宜保留周邊的大自然環境,主要考慮是如何把附近生態引進河道,以促進生物多樣性;至於中、下游,由於附近是住宅區,日後長約兩公里的混凝土排水道將會活化為大型綠化空間,當中一個亮點是研究讓市民走進河道進行親水或近水活動的可行性。

 

梁建基說,在河道上推動親水活動,存有一定的挑戰。明渠本身是排洪的河道,暴雨時有機會洪水氾濫,故在活化河道的設計過程中,渠務署需要研究一個全面的洪水預告系統,令市民在洪水來臨前安全地離開河道。另一個挑戰是水質,研究若發現水質需要改善的話,該署會作相應的改善措施。活化大圍明渠的勘查研究及設計預計明年開始進行,工程預計在2024年展開。

 

活化成富生態價值優美水體

 

至於活化佐敦谷明渠的項目,梁建基說,明渠的下游部分及兩旁環境(即佐敦谷公園附近)將進行園境美化,把明渠活化成優美的水體,包括在河道上建造觀景平台,提供休憩空間,讓市民觀賞及進行近水活動;而明渠的上游部分環境比較幽閉,故考慮把生態引進河道,加設水池和魚梯等生態環境,以增加生態價值。工程預計於2020年第一季展開。

 

推展藝術文化

 

就活化火炭明渠項目,工程除了把河道活化成綠色的走廊,也會檢視與周邊環境的聯繫,提升由桂地新村附近的住宅區至火炭站沿河道的易行度,以便市民欣賞四周環境。項目的另一特點是計劃在不影響河道的排洪能力及管理的情況下,預留適當空間放置社區藝術品,供市民沿河岸觀賞。工程預計於2024年展開。

 

改善民生決心沒變

 

雖然近日社會氣氛緊張,但政府致力改善民生的決心並沒有改變,工作也沒有停下來。我感謝部門同事致力把活化的河道帶進每個社區,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空間,並期望透過公眾教育及推廣親水或近水活動,讓市民與河道聯繫,認識河道的重要生態價值。我們會一點一滴地盡力為市民締造美好的生活環境,並共同努力保育河道生態、環境和水資源。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1月1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