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溝通 重建信心

2019年9月10日

林涌主席(香港金融服務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籌備委員會主席)、張華峰會長(香港金融服務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籌備委員會名譽會長)、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出席今日的論壇,與大家一起探討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這兩項國策下,業界可如何把握發展的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在你心中,它代表了甚麼?很有創富潛力?的確,剛剛林涌主席也提到,大灣區的GDP總額是16,000億美元,相等於香港的四倍半。大灣區人口很多?的確,超過7,000萬人口,相等於香港的九倍。至於佔地面積更甚,面積有56,000平方公里,等如50個香港。

 

無論是四倍、九倍或50倍,這些數字固然重要,但要釋放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最重要的是它已具備非常優良的基建,包括交通基建及金融基建,可讓區內的城市槓桿彼此不同的優勢,實現高效的分工和協調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灣區及世界級的城市群。

 

良好的交通基建,讓粵港澳大灣區的運輸網絡好像一個蜘蛛網般四通八達,打通及便捷了人流及物流。國家改革開放40年,昔日製造業在珠三角地區是經濟的主體,靠便宜的地價和勞動力成為世界工廠。時至今日,製造業在大灣區通過採用新科技已邁向先進製造業發展。大灣區內亦有不少龍頭創科企業,同時整個區域不斷發展內需和服務業,成為一個不斷壯大及龐大的消費市場。

 

至於金融基建,更是粵港澳大灣區騰飛發展的重要一環。香港的金融業發展廣且深,銀行、股票、債券、基金、保險及財富管理等都是世界領先的水平。但在這些巨大的發展潛力面前,卻是一國之內、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帶來的挑戰。如何克服挑戰及把握好潛力巨大的機遇,我認為有四個方面。

 

第一,是大家也很熟悉的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滬港通、深港通、北向的債券通等,都是過去五年逐步發展起來的「金融基建大橋」。在這座「金融大橋」覆蓋的地理位置中,毗鄰香港的深圳,無論在地理位置、發展歷史及文化方面,都與香港有着高度的互補性及相互理解,是我們向前走的重要夥伴。剛才林主席提到國家最近給予深圳金融方面的政策,我相信香港和深圳可以齊心用好這些政策,更大力提升大灣區金融服務業的競爭力。

 

第二,是金融服務及產品的互聯互通,2015年開始的基金互認便是其中一個例子。那麼保險及理財產品,是否可借鏡股市的互聯互通方式,在保障金融安全、投資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促進兩地市場的互動、開放及發展,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方向。

 

第三,是生活及出行方便。經常往返內地的朋友,都知道最近由於港珠澳大橋及高鐵的開通,往返內地尤其是珠三角西面方便了很多,同時亦能感受電子支付及相關服務帶來的便捷。早前的政策突破,讓本港銀行可以提供「見證開戶」安排,讓港人在香港遙距開設內地銀行帳戶,進一步消除跨境電子支付的困難。在這方面向前繼續發展,相信能更便利兩地居民出行到對方之處,以及生活更方便。

 

第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新股上市集資、企業財資中心,以及跨國地域總部方面。我們相信香港能為灣區內準備跑出國際的內地企業提供這方面的優勢。未來我們將在兩方面再加大力度發展,包括發展香港成為私募基金樞紐,讓我們將私募基金的資金更好地引入內地,尤其是在創新科技方面的發展。另外是家族財富管理中心,我們相信香港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潛力。

 

不過,無論是哪一方面,最核心的是效率與安全。這也是為甚麼無論在香港本身,抑或涉及跨境的互聯互通,我們制訂政策時,經常都要注意如何平衡發展機遇、風險是否可控、金融安全方面又如何考慮,這些是我們最關鍵、關注的焦點。

 

提到行穩致遠,也是特區政府施政時要更用心做好的事情。近月發生的社會事件令社會氣氛繃緊不安,大家都感到痛心和憂心。特區政府已汲取教訓,也正努力構建對話平台,以加強跟社會各界的溝通,以謙和及開放的態度聆聽意見,務求令日後施政能更貼近民情、民心、民意,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同時,我們會積極做好經濟發展的工作,讓香港繼續穩步向前。希望各位也與我們一起守護香港,建設好香港這個美好家園。

 

這個星期便是中秋節,我藉此機會預祝大家中秋節人月兩團圓,我更祝願國家繼續繁榮昌盛,各位朋友身體健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謝謝大家。

 

(以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9月10香港金融服務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論壇暨典禮致辭全文)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