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在飛 它在看

2019年6月9日

3至8月是鷺鳥繁殖季節。每年這時候,從沙田城門河到吐露港一帶,鷺鳥足跡處處,種類或有不同,大都以大白鷺和小白鷺為主。

 

渠務署擬將沙田污水處理廠搬往亞公角女婆山內人工岩洞,早前展開前期工作,經環境評估發現,污水處理廠附近的彭福公園為鷺鳥寄居之地。為免鷺鳥遭受過分干擾,署方與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合作,研究以最新綠色人工智能技術監察鷺鳥林,優化施工安排。

 

人工智能首次引入

 

負責計劃的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團隊為此特設360度高清人工智能攝錄機,以及光學和電子設備,在沙田污水處理廠和白鷺築巢區所在的彭福公園部署。

 

團隊致力提升人工智能系統效能,除悉數掌握附近鷺鳥數目外,更可分辨種類,準確度超過九成。

 

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王幼行指,大白鷺和小白鷺的特徵難以肉眼分辨,憑藉新技術卻可輕鬆解決。

 

「我們把鷺鳥特徵輸入人工智能電腦,還把自製的鷺鳥影像放於不同虛擬背景,讓系統辨認。即使鷺鳥藏於葉後,我們也能讓系統準確分辨。」

 

新法遠勝傳統觀鳥

 

王幼行表示,按照傳統方法,專家用望遠鏡實地觀鳥,維持好一段時間,把雀鳥數目和活動一一記錄。人工智能系統則24小時全天候拍攝,不論天氣如何,雀鳥行為可一覽無遺。

 

過去一年,他和團隊成員收集了不少數據,觀察鷺鳥在繁殖季節的變化,這對專家進行分析大有幫助。

 

施工力求減低影響

 

渠務署工程師葉麗玉指,沙田污水處理廠位於鷺鳥飛行路線,智能系統收集有關鷺鳥行為、動態數據,署方按此安排施工活動,致力減低對鷺鳥的影響。

 

「我們希望了解牠們出外覓食時間、回來時間、作息時間,妥善安排施工活動。我們盡量避免嘈吵或音量較大的活動,並避免使用閃亮的物料,以防干擾鷺鳥飛行。」

 

葉麗玉表示,計劃進行已有一年,收集所得數據會供雀鳥專家分析,以期建立地區性鷺鳥品種和生境目錄。署方正與科大部署擴展計劃,把附近聲音和震動包括在內,繼續觀察周遭環境,以提升保育方案。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