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貼經濟形勢 未雨綢繆

2019年6月3日

主席、各位委員:

 

早晨,我現在為委員會簡報香港整體經濟的最新情況。

  

受中美貿易摩擦及其他不利因素影響下,環球經濟今年開局欠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4月初進一步下調今年環球經濟增長預測至3.3%,是2009年以來最低增幅,但這預測仍然假設環球經濟增長在上半年表現疲弱後有望在下半年改善。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最近亦下調了今年的環球經濟增長預測,並指貿易摩擦是主要的下行風險。

  

觀乎美國近期對來自內地進口貨品加徵額外關稅和針對內地科技企業的連串行動,以至內地因而提出的反制措施等,可以預期中美貿易摩擦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的風險正在不斷增加,市場對經濟前景的看法亦正轉趨負面。今年年初,市場普遍預期中美貿易談判能夠取得正面成果,由此所帶動較為良好的投資氣氛,已經幾近被完全扭轉。本港股市在剛過去的5月份下跌了大概9%,是去年10月環球股市大幅調整以來的最大跌幅。

  

除了中美貿易摩擦外,歐洲經濟疲弱,英國能否有秩序脫歐仍然充滿變數,加上環球多處地緣政局緊張,環球政經環境除了複雜多變外,風險因素疊加出現的機會亦不能抹煞。香港是一個細小、全開放的經濟體,我們於年初對香港全年的經濟評估,已經考慮了上述種種因素,但因為美國的反覆善變,令事情發展難以預料。我們一直緊貼形勢變化,進行動態評估,並作以防萬一的準備。

  

主席,接下來我跟大家扼要回顧一下環球主要經濟體年初以來的經濟表現。內地經濟第一季表現較預期理想,按年實質增長6.4%,與去年第四季持平,主要數據亦顯示整體經濟表現首四個月合計大致保持平穩。雖然環球經濟狀況及中美貿易摩擦的情況令人憂慮,但內地經濟的基本面強韌,加上當局已推出一系列宏觀政策,涵蓋財政、貨幣及就業等多個範疇,有助今年經濟增長能達6%至6.5%的目標。長遠而言,內地一方面繼續擴大內需以及朝創新、高增值方向發展,同時亦致力深化改革開放,並推動大灣區建設及「一帶一路」倡議,這些均有利於長遠提升內地經濟發展的質量及可持續性。

  

美國方面,第一季的經濟增長雖然受庫存上升所帶動而較預期為佳,但私人消費及固定投資的增長均見減慢。今年首四個月合計,零售及工業生產的按年增幅亦較去年第四季為慢。不過,勞工市場依然強韌,通脹溫和。美國經濟今年預料仍有穩健增長,但增長步伐相信會比去年慢。

  

歐洲方面,歐元區第一季僅錄得輕微增長,主要經濟體如德國和意大利的增長依然疲弱。今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長預料亦會比去年慢。英國脫歐談判仍未見突破,歐盟和英國同意將延期至今年10月底,但英國能否有秩序脫歐依然充滿變數。

  

亞洲方面,日本經濟在第一季緩慢擴張,其他高收入的亞洲經濟體(例如新加坡、韓國和台灣)增長亦放緩。相比之下,發展中的亞洲經濟體受惠於內部需求穩健而大致保持堅韌。內地和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在過去五年貢獻環球經濟增長六成左右,預計未來仍會是環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不過,面對外圍的不利因素,區內製造業和貿易活動今年以來仍然普遍疲弱。

  

貨幣政策方面,聯儲局在去年加息四次後,自今年1月以來政策取向有所放鬆,表示未來制定貨幣政策時會保持耐性,市場目前也預期聯儲局在今年不會加息。鑑於經濟前景轉弱及通脹輕微,歐洲和日本央行今年以來亦採取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不過,美國利率未來走向仍有不確定性。

  

本地方面,環球經濟今年年初表現較弱,加上各種外圍不利因素,以及去年同季的高基數效應,香港經濟按年增長幅度在第一季進一步減慢,僅輕微增長0.6%。

  

由於不利的外圍環境拖累亞洲的生產和貿易活動,香港整體貨物出口在第一季進一步減弱,按年實質下跌4.1% ,情況與許多其他亞洲經濟體相似。4月份的整體貨物出口繼續表現疲弱,已連續六個月下跌。服務輸出在第一季按年實質增長僅放慢至1.1%,這是受惠於訪港旅遊業持續擴張繼續帶來支持。

  

內部需求在第一季亦欠缺動力,反映在外圍環境充滿挑戰下,本地經濟氣氛審慎。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實質微升0.2%,增幅輕微的部分原因是去年同季的比較基數非常高。零售業銷貨值在今年首四個月也表現疲弱,按年下跌2%,其中4月份跌幅4.5%,是連續第三個月回落。整體投資開支方面,亦受外圍環境拖累按年實質下跌7.1%。

  

勞工市場保持堅挺,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近月維持在2.8%,是20年來的最低水平。工資及收入繼續穩健增長,實質升幅遍及大部分主要行業。

  

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率在今年首四個月平均為2.7%,較去年第四季的2.9%輕微下降。通脹短期而言估計會維持溫和,今年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率的預測為2.5%。

  

樓市方面,由於早前市場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憂慮有所緩減、環球股票市場復蘇,加上市場對美國進一步加息的預期有所減退,住宅物業市場自今年1月起出現反彈,成交顯著回升,今年1月至4月住宅成交平均每月約5,400宗,較2018年第四季的平均每月成交宗數急升82%。樓價亦連升四個月,4月的整體住宅售價較去年12月顯著反彈9%,較去年7月的高峰只低1%。市場信息顯示,樓市在5月仍然活躍。

  

2019年4月的住宅售價較1997年的高峰高出126%。市民置業供款相對於收入的指數在今年第一季仍然處於69%的高水平,這顯示樓價大幅超出市民的負擔能力。

  

政府在過去數年一直透過不同途徑增加土地供應以增加住宅單位。在政府努力下,未來三至四年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總供應量在3月底時估計維持在93,000個單位的高水平。此外,2019年至2023年私人住宅單位平均每年落成量預計約為18,800個,較過去五年的平均落成量增加約兩成。政府會密切注意樓市最新的情況,繼續致力維持樓市的健康發展。

  

主席,我現在請政府經濟顧問用投影片向大家再作介紹,稍後我們樂意盡力回答各位委員的問題。多謝主席。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月3日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簡報香港整體經濟最新狀況的開場發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