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臥龍見

2019年3月10日

在香港大學修讀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的馬輝、在香港科技大學修讀生物科學的梁詠婷,去年暑假參加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年實習計劃。出發前,兩人先到海洋公園培訓,其間為大熊貓製作蘋果串,認識護理員日常工作。

 

初會大熊貓,馬輝印象很深。「隔着玻璃,近距離接觸大熊貓,能嗅到牠的味道。牠往玻璃上呼氣,我甚至感覺到牠的體溫跟我們差不多。」

 

到四川實習,馬輝獲派為戶外研究員,在野外採集生物數據,並協助整合分析;梁詠婷則擔任教育大使,協助推行與大熊貓相關的教育活動。

 

馬輝說:「在臥龍三星期,其中四、五天在野外居住。我主要負責野外考察,利用紅外線攝影機記錄動物行跡。我們沿固定路線走,考察生物品種及其分布情況,並留意環境有否遭人破壞。」

 

梁詠婷稱,其工作職責有二。「其一是為博物館撰寫講稿,介紹大熊貓基本資料、育幼、外交關係,以至相關研究;其二是當愛心體驗大使,帶參觀者到籠舍了解大熊貓保育工作。」

 

深入自然 反思保育

 

經過六星期實習,兩人眼界大開,並有所反思,馬輝希望日後到內地從事保育和環境教育工作。

 

他說:「我原以為內地很多地方經濟發達,發展得像城市一樣。到過臥龍後,我感覺內地不論政府或民間組織都為環境保育出力。在城市邊沿的山區,依然具有生物多樣性。」

 

對梁詠婷而言,計劃讓她增進保育知識,領悟到宣傳教育很重要。「全球不少物種的棲息地遭人類活動破壞,物種面對瀕危狀況,而重建卻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我們何不一早避免這情況,而要亡羊補牢?」

 

學以致用 分享知識

 

兩人活學活用,回港後到中學教學生認識生態資源,指導生態普查,大派用場。

 

梁詠婷說,憑藉在臥龍所學,她着力啟發學生思考,增加學習趣味。「香港的自然環境很豐富,就是平平無奇的雜草,也各有名稱,能為綠化起作用。我希望他們學會重視環境,這樣自己也算有點貢獻。」

 

馬輝在臥龍廣泛接觸高山植物,掌握辨認植物方法,樂與學生分享。「可以教導學生看葉、莖、根,從不同部位觀察,更希望他們多注意四周生物,享受發現的樂趣。」

 

實習計劃由民政事務局主辦,海洋公園、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合辦,新一屆正接受報名,3月27日截止。參加青年須為18至29歲,獲錄取後由7月下旬起展開六星期實習工作,名額18個。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