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專責小組報告提八優先選項

2018年12月31日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向行政長官提交報告,建議優先研究及推展八個獲主流民意支持的土地供應選項,預計合共可提供約3,000公頃土地;小組也建議政府制定完善及持續土地供應機制,並推行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

 

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和副主席黃澤恩今日會見傳媒交代報告內容。黃遠輝表示,小組4至9月舉行公眾參與活動,收集逾29,000份問卷、68,300份書面意見,並以電話訪問約3,000名巿民,乃近年最廣泛、最具代表性的公眾參與活動之一。

 

經整理及研究有關意見後,小組提出三個短中期選項、五個中長期選項,建議政府優先研究及推展。

 

短中期選項方面,小組建議發展棕地、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私人新界農地儲備,以及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

 

其中,小組建議政府優先研究及考慮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粉錦公路以東32公頃用地的局部方案,再視乎環境、周邊土地兼容性、發展效益,以及各類土地需求情況等,決定合適土地用途;長遠是否需要發展餘下140公頃球場用地,小組認為要考慮重置球場的合適地點、重置所需時間、對球場生態及文物保育價值影響,以至支援發展所需基建配套等。

 

黃遠輝表示,香港短中期土地供應需求短缺約815公頃,即使建議選項全部落實也未能達標,故認為除非有強烈理據,否則不應輕易放棄任何選項。 

 

至於中長期選項,小組建議在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在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以及發展屯門西內河碼頭用地。

 

黃澤恩指,填海新增土地屬政府擁有,政府有全面主導權,土地規劃較具彈性,能持續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小組原則上支持五個建議的近岸填海地點,但政府須作充分前期研究和規劃,按法定序程展開環境評估,並回應居民訴求。

 

他又說,在中部水域建造約1,000公頃人工島以發展東大嶼都會,相較維港以外近岸填海面對較少制約,可創造更大面積土地,屬少數能於可控時間內建立大板塊的措施,也是突破土地長期短缺困局的主要關鍵。就發展人工島對環境影響、成本、建造時間、抵禦極端天氣等關注,小組同意政府應盡快展開前期研究。

 

整體而言,小組認為社會普遍認同土地供應短缺問題刻不容緩,但不能單靠個別選項解決,大部分市民支持開發更多土地,建立土地儲備。

 

黃遠輝指,本港土地短缺遠多於早前估算的1,200公頃,小組認為政府應制訂完善及持續的土地供應機制,並由政府最高層負責跨部門督導有關工作,同時推展短、中、長期選項,確保土地供應持續而穩定。

 

他強調,專責小組的建議有一定民意基礎,期望政府仔細考慮,並堅定落實一套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及選項。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