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翔網誌談虛擬資產

2018年12月30日

今年是比特幣誕生十周年,近日有關比特幣的新聞亦不斷,有人被這類高風險投資嚇倒,亦有人說能賺大錢,除了有香港上市公司擬收購日本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以及一家本地的初創公司推出比特幣買咖啡的服務,內地的比特幣礦機製造商亦申請來香港上市。部分推廣虛擬資產交易及礦機的「網紅」和KOL更行事高調,爭取曝光,風頭一時無兩。雖然它們的業務表現如何及能否穩妥地持續發展仍有待觀察,但似乎有不少人看好比特幣等虛擬資產的前景。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坊間有不少人把比特幣等虛擬資產叫做「虛擬貨幣」,其實是言過其辭。我多次強調,「貨幣」必須普遍被接納為支付方式,長期具有儲存價值,並獲接納為記帳單位。一般所謂的「虛擬貨幣」,除了未被廣泛接納為交易媒介之外,亦沒有廣為接納作為貨品、服務、資產等的計價單位。

 

回顧2018年,比特幣的價格從2017年底接近20,000美元高位,大跌逾八成,至近日已低見約3,700美元。有人以災難來形容近日的跌勢,實在也不失為過。的確,投資虛擬資產最明顯的風險之一在於其交易價格可以在短時間內大幅上落,大家可能記得比特幣在2017年12月17日到22日短短五天之內從19,783美元跌了近6,000美元至13,800美元,再加上虛擬資產的估值不透明,具高度投機性,有可能成為純粹投機買賣的工具,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損失大部分投資金額。

 

另外,有市場人士認為比特幣的價格容易被操縱,並把擁有大量比特幣的人稱為有能力「造市」的「比特幣鯨魚」(Bitcoin whales)。有數據顯示,目前96.89%的錢包持有少於一枚比特幣,總的來說僅持有4.19%的比特幣。而目前0.66%的錢包持有87.44%的比特幣,市場可謂極高度集中。在上月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 Jay Clayton亦提到,必須解決比特幣價格容易被操縱等問題,才會批准第一款比特幣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除此之外,投資者須面對虛擬資產容易失竊的問題。如果虛擬資產平台被駭客入侵,投資者可能會全數損失存放在這些平台上的代幣。根據區塊鏈安全公司CipherTrace的報告,2017年全球被盜取的虛擬資產大約為2.66億美元,但是光是在2018年上半年,駭客就竊取了7.31億美元的虛擬資產,金額達到了去年全年的三倍左右。

 

此外,儲存在數碼錢包(digital wallets)內的虛擬資產亦有機會因為遺失錢包而導致巨大的損失。在英國,一名工程師James Howells就在2013年意外地丟掉了存有7,500枚比特幣的硬碟,在2017年比特幣價格飆升之際,Howells曾表示希望到威爾斯的垃圾場找回該硬碟。由此可見,虛擬資產的安全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議題。

 

除了在二手市場買賣比特幣之外,亦有人選擇投身「礦工」的行列,透過電腦挖取比特幣,俗稱「挖礦」。然而,「挖礦」並非簡單的過程,需要專門的電腦硬軟件設備,並且花上大量的時間及昂貴的電費。除了破壞環境之餘,隨著比特幣價格下滑,電費成本會令不少「礦工」陷入無利可圖的窘境。

 

說到比特幣,不可不談首次代幣發行(ICO),因為這也是高風險的投資活動。簡單而言,ICO計劃營辦者透過發行數碼代幣(digital tokens)換取現金或者比特幣等廣泛使用的虛擬資產,藉此為研發特定的區塊鏈項目籌募資金。投資者必須留意的是,一些不法之徒可以把 ICO 包裝成吸引的投資機會,以新科技及高回報作招徠,誘騙投資者投入資金。同時,ICO相對匿名的交易特點及快速的集資能力,難免令人認為有機會招致潛在洗黑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的風險。

 

即使 ICO 的研發項目是實在的,由於 ICO計劃營辦者未必有可靠的往績,研發項目可能會被暫停或推遲,有關代幣可能因此變得毫無價值。至於ICO提供的解釋研發項目概念、技術,以及業務前景等的「白皮書」,當中的內容可能沒有經過任何核實。

 

有見投資者對於透過基金及香港的無牌交易平台營運者接觸虛擬資產的興趣愈來愈大,證監會於今年11月發表了新的虛擬資產監管方針,闡述有關持牌法團及中介人在進行虛擬資產管理及分銷活動時應達到的監管標準。證監會會繼續密切留意虛擬資產的發展情況,在其監管沙盒內探索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是否適宜受到規管,及為那些願意接受證監會監察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營運者,探索一個合規途徑。

 

虛擬資產的交易及相關活動有可能涉及各種高風險因素,市民參與時務必加倍小心,在未有全面了解產品的特性、運作機制及風險前,切勿跟風投機。政府亦會繼續透過投資者教育中心加強投資者教育,讓普羅大眾更了解投資虛擬資產的風險。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12月3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