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磚一瓦 訴說香港故事

2018年11月4日

建築物記錄時代變遷,反映城市發展軌跡,無論是摩天大廈還是樸實平房,無不蘊含地域文化特色。香港建築師學會首次在日本東京舉行展覽,28名參展人創作16組展品,向日本參觀者介紹他們眼中的香港,一些展品取材自荔枝窩、藍屋等老建築,也有活化成創意產業展示平台的PMQ元創方,新舊並存。

 

古老圍村 永續生活

 

呂嘉兒、葉淑欣和劉永業製作荔枝窩模型參展,原因是該處位置偏遠,在城市化過程中得以完整保存,規模也較大,甚具研究價值。三人為此多次走訪當地,仔細考察,準備工夫一絲不苟。

 

劉永業說︰「村民領着我們走遍村莊,細訴每間屋、每條巷的意義。」

 

荔枝窩是客家圍村,已有逾300年歷史,全村房屋以九橫三直的巷弄分隔,極具客家風格。村莊背靠樹林,反映客家人對大自然的喜愛,更顯出他們對風水的重視。

 

呂嘉兒說︰「我們的展品是縮小版荔枝窩,清楚顯示當地面貌,包括風水布局、建築規劃、樓房設計等。」

 

劉永業介紹︰「模型巨細無遺,村後有風水林,村前有河流和農田,不論是損毀的、完整的、重建的房屋,全部如實呈現。」

 

他們認為荔枝窩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實踐可持續生活模式,值得都市人借鏡。

 

呂嘉兒說︰「日本也有很多荒廢村落,全靠有志之士挽救。修復這些村落的方式不勝枚舉,我們藉展品向日本人分享香港根據風俗、地理修復村落的方法。」

 

留屋留人 重拾情懷

 

謝錦榮曾負責藍屋建築群修復項目,遂以此為題參展。

 

「藍屋項目獨特之處在於修復建築之外,也修復社區。建築物翻新後,仍舊讓居民入住,這在香港活化項目中屬特例。」

 

藍屋建築群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由建於20至50年代的藍屋、黃屋和橙屋三幢唐樓組成,屬發展局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

 

「我們提升了這三幢唐樓的功能,以橋把它們連接,方便居民出入,促進溝通。」

 

謝錦榮期望參觀者探討在城市急速發展下,舊區居民的安置問題。

 

「歷史建築物應拆掉還是保存,這是香港和日本都要面對的問題。藍屋項目選擇保存,這保留社區脈絡和記憶。」

 

新舊對照 時代變遷

 

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曾偉倫則以中環PMQ元創方的剖面模型參展,參觀者可以一覽元創方的室內空間。

 

元創方是「保育中環」項目,不單保留兩幢建築物,更在它們之間加設多用途展覽空間The Qube,擺放中型至大型展品,平添新意。

 

曾偉倫表示,模型分為兩面,一面展現元創方前身、即已婚警察宿舍的住客生活,如兒童在走廊玩耍、住客在露台煮食和吃飯等。另一面為元創方現時的情況,如設計師在走廊展示新作等。

 

模型背面和兩側放置歷史照片,包括已婚警察宿舍外貌、住客的生活家庭照等。

 

曾偉倫說:「就像一條時間軸,從舊到新,讓人清楚了解整個歷史轉變。」

 

探索香港 論壇互動

 

「超越高層---從建築物探索香港」展覽是東京「香港周」活動之一,本月1日至11日在東京銀座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訪日期間主持揭幕儀式。

 

展覽項目監督吳永順指,展品類型多元化,通過模型、圖像、照片、短片等呈現建築師眼中的香港建築,以及他們對香港歷史、文化、生活的看法。

 

展覽期間設公眾論壇,由香港和日本年輕建築師探討在兩地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並與現場觀眾分享工作經驗和趣事。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