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翔網誌回顧過去一年工作
不知不覺本屆政府已經踏入一周年,我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Facebook專頁和官方網站上載了以《一周年感言》為題的短片,簡單回顧過去一年所推出的主要政策,我特別感謝各位同事,因為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可能在大部分市民眼中,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主事的政策比較少涉及民生。然而,我局有不少政策都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好像銀行存款、保險、強積金、年金等都與個人理財和投資有關。
最明顯不過是稅務方面,可以說是大家最關心的政策範疇之一。在今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就宣布把薪俸稅的稅階由45,000元擴闊至50,000元,並由四個稅階增至五個,而邊際稅率亦作出了調整,預料將減輕134萬名納稅人的稅務負擔。
另外,今年落實生效的利得稅兩級制,相信是我局最直接惠及民生的政策之一。把公司首200萬元盈利的利得稅稅率一律減半至8.25%,可減輕中小企及初創公司的稅務負擔,締造有利的營商環境,帶來國際宣傳效益,並可惠及較成功的社企,為弱勢社群創造更多就業及培訓機會。
誠然,我局有一些政策確是比較艱澀難明,以這個星期在立法會恢復二讀辯論的《2017年稅務(修訂)(第6號)條例草案》為例,是要透過修改法例實施「侵蝕稅基及轉移利潤」(BEPS)方案,防止跨國企業利用稅務規則的差異,將利潤轉移至只有很少或沒有經濟活動的低稅或無稅地方。
另一個例子是在今年1月通過有關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的條例,不但把客戶作盡職審查及備存紀錄的規定延伸至法律和會計專業人士、地產代理及信託或公司服務提供者,更對《打擊洗錢條例》作出若干修訂,確保符合國際跨政府組織「財務行動特別組織」(FATF)的最新要求。雖然這些法例未必直接影響普羅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實為非常重要的舉措,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責任履行國際義務。
我局還有不少政策,雖然驟眼看來好像不是很「貼身」,卻對香港的經濟、社會和民生都有深遠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很多香港人喜歡投資,而且可能會涉獵人民幣投資產品,卻未必會深究,如果不是我們從2004年開始從政策的層面着意發展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並推出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滬港通、基金互認、深港通等措施,投資大眾就不會有這麼多人民幣投資產品可供選擇。
此外,我們剛實施的上市制度改革,就讓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產業公司,都能夠在香港的主板上市。你可能會說:我從來不買賣股票,改革又與我何干?須知道創新科技浪潮正席捲全球,香港的金融業必須與時並進,積極引進這些公司在香港發展業務。而當全球迎來新經濟,對經濟和社會都會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尤其是就業和工種,而教育自必然會相繼作出調整。
我最近區訪時便到過香港中文大學了解金融科技學工程學士學位課程。這個課程雖然由工程學院提供,但工商管理、法律及社會科學三個學院亦參與講授,希望訓練了解金融科技工程技術以及相關經濟及社會課題的跨界人才。在不夠一年的時間,該課程有些學生已經在不少極客大賽中獲獎,他們興高采烈地向我介紹自己的作品,我也受益匪淺。除了中文大學之外,香港理工大學亦在今個學年推出了金融科技(榮譽)理學士學位課程,而香港大學也開辦了亞洲第一個以金融科技為主題的在線課堂(MOOC),目前已經有超過16,000名來自180個國家的學生參與。
其實,好多中學生亦對創新科技滿懷熱誠。我最近到訪大埔區的靈糧堂劉梅軒中學,了解學生參與「校園創意機械人推廣教育計畫」的經驗。學校積極教授學生透過編寫程式操控機械人,接觸基礎的人工智能,而當日所見中一、二的同學們在介紹自己的「製成品」時,都能夠侃侃而談,自信滿滿。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該校的舊生在唸完副學士課程並成功考入香港科技大學之後,在就學期間不忘回到母校與師弟妹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有心人」。他更表示,香港已經有不少孵化器和加速器,如果能有一些工作室或實驗室,提供製造原型的機會,相信對香港的創新科技生態圈有所幫助。
在未來的日子,我與團隊同事會繼續努力,為香港的金融業和市民大眾服務,鞏固和提升我們的競爭力。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7月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