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物科技 打造國際品牌

2018年5月7日

上星期,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主板集資。其實,香港於生物科技產業一直擁有獨特的優勢,現時再加上多方面的配合,將有助我們鞏固產業的發展基礎,進一步把握亞太區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科技市場的機遇。

 

香港是盛產世界級生物科技人才的「搖籃」。在控制SARS疫情起着關鍵作用的袁國勇教授,是論文被全球引用最多的科學家之一;在破解神經疾病方面聞名國際的葉玉如教授,更是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生命科學領域首位得獎的中國人;開創無創產前診斷的盧煜明教授不但屢獲國際及內地的科學大獎,研發更被90多個國家採用。除卻擁有世界級專家,各院校近年陸續開辦生物科技相關的課程,培育更多的人才,如科大開辦生物科技及商學理學士課程、城大開辦生物醫學工程理學碩士課程、中大及理大相繼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將進一步充實香港的生物科技人才庫。

 

香港於生物科技的臨床研究亦有其獨特的優勢。香港是全球首個地方,臨床測試數據可同時獲美國FDA、歐洲EMA和國家CFDA等藥物管理局認可作藥物註冊用途,吸引多間跨國藥廠選擇與港大、中大的醫學院合作。在某些地區性疾病如鼻咽癌等的研究範疇,香港亦擁有其他國家較罕有的數據和樣本作臨床研究。去年,中大醫學院陳君賜教授及盧煜明教授領導的鼻咽癌檢測研究、莫樹錦教授領導的肺癌治療模式研究,獲《新英倫醫學雜誌》選為年度十大最受矚目研究文章,是唯一入圍的亞洲學府。生物科技研究和產品能夠透過香港通往世界、走進內地,強化了香港作為生物科技研發基地和樞紐的重要地位。

 

我們逐漸完善的生物科技生態系統,近年就吸引多所國際和內地一流的機構來港,並進一步強化現時的有利條件及催生新的優勢。世界頂尖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先後落戶,在基因組研究領先全球的華大基因、研發突破性「鴕鳥抗體」的Maz World等企業進駐香港,以及多間國際著名學府與本港大學合組研究中心,將進一步凝聚世界各地前沿技術和優秀人才,大大提升香港的科研水平。

 

把握優勢及機遇,放眼未來,我們將更重點發展生物科技。事實上,創新及科技基金多年來已資助生物科技項目逾460個,其中包括多個全球首創的項目,如迷你人造心臟、內置馬達的微創手術機械人、無創產前診斷等。科學園現已有近100間生物科技公司進駐,比2014年多逾一倍,成為香港的生物科技旗艦基地。財政預算案撥款予科學園的其中30億元,將興建生物科技實驗室和生產設施,以支援醫療和生命科學的研發;而預留100億元建設的兩個創科平台,其中包括醫療科技創新平台,預計將於2019至20年在科學園成立,期望首階段有5至6間科研機構落戶;加上即將推出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將能涵蓋產業發展所需的元素,推進香港生物科技產業蓬勃發展。

 

隨着生物科技生態系統的完善,研發設施的提升,更多頂尖科研機構、人才的匯聚,與大灣區和全球的互聯合作,加上香港的獨特優勢,我有信心香港的生物科技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會開花結果,成為國際著名的創科品牌。

 

(以上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5月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