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借鑑微眾銀行 推普及金融
我在上個周末與另外三位局長和30多位立法會議員出訪粵港澳大灣區,了解廣東五個城市的最新發展,以及大灣區的構建為香港帶來的各種機遇。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們行程的第一站---深圳微眾銀行。
微眾銀行是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不但沒有營業網點,也沒有營業櫃台,借貸時更無需財產擔保,反之,以大股東騰訊的用戶作客群基礎,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和大數據應用評級,向普羅大眾發放貸款。自2014年創立至今,微眾銀行一直扮演補充傳統金融業務的角色,憑藉尖端科技的優勢,大幅降低成本,讓普及金融得以推進。
的確,微眾銀行在運作過程中應用了金融科技ABCD四個領域,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數據(Big Data)。在借貸過程中,微眾銀行的軟件系統通過「刷臉」技術為客戶進行認證,並且與公安部的身分數據庫進行匹配。銀行採用智能機器人負責客戶服務,並通過區塊鏈技術確保交易快捷安全。同時,雲計算平台讓銀行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大數據更是銀行設計產品及提供客戶授信的核心技術。
就是因為這些尖端科技,微眾銀行的信貸產品能夠「閃電到帳」。微眾銀行的「微粒貸」指的是額度500元起,最高30萬元的貸款,貸款期最短一天,最長20個月,雖然銀行的目標是在五秒內就出額度,讓貸款最快在一分鐘內到帳,據了解,實際的操作時間更短更快。
值得一提的是,「微粒貸」服務是內地較少機會獲取貸款的群眾,包括藍領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客戶,其中70%沒有在銀行借過錢。微眾銀行表示,他們希望服務的群眾正正是弱勢社群和中小微企,他們成立的目的並不是要重疊傳統銀行向相對高端客戶群借貸的功能。
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推動普及金融發展,以確保公眾能夠獲得基本銀行服務。傳統銀行方面,全港目前共有超過1,100家銀行分行,遍布港九新界。此外,截至2017年年底,本港有五間流動分行巡迴服務24個地方及公共屋邨,並設有約220部視像櫃員機。雖然如此,有立法會議員曾經關注香港推進普及金融的進度,亦有聲音說香港仍然有部分小眾,例如少數族裔、中小微企,或許在開銀行戶口或借貸方面遇到困難。
香港金融管理局剛就修訂《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進行公眾諮詢,預計在下月推出新指引。估計虛擬銀行的出現會使銀行可以服務更多市民、使金融服務更為普及,我相信這類銀行能夠與傳統銀行攜手服務大眾。我期待香港能夠借鑑微眾銀行的經驗,在平衡金融科技的應用、風險為本的監管和保障個人私隱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普及金融。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4月2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