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歷史建築 重新出發

2016年03月13日

歷史印記

歷史印記:  九龍城「石屋家園」曾是墓碑廠,營辦機構特別保留外牆的「藍恩記」招牌,以作記念。

回到過去

回到過去:  永光鄰舍關懷服務隊有限公司總幹事巫珮怡從老居民處收集懷舊物品,於文物探知中心展出,讓遊人明白上一輩的起居情況。

生活寫照

生活寫照:  「石屋家園」設文物探知中心,屋內的灶頭、地板和木梯按原來模樣復修。

警署特色

警署特色:  「綠匯學苑」保留昔日警署的羈留室和報案室,讓公眾參觀和拍照。

遠離繁囂

遠離繁囂: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公司永續生活及農業部主管王麗賢期望「綠匯學苑」能為都市人提供空間,欣賞大自然。

歷史建築也可以有第二生命,發展局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與民間團體合作,將政府歷史建築活化為文化地標,開放給公眾使用。第二期活化計劃下的「石屋家園」和「綠匯學苑」原分別為民居和警署,復修後化身展覽館和低碳旅舍,保留歷史,傳承知識。

 

九龍城「石屋家園」屬三級歷史建築,昔日稱為侯王廟新村或何家園,原為民居,日軍統治期間用作徙置區。石屋結構主要為石塊、磚塊和木材,配以傳統金字形斜頂,是四十年代的典型香港基層民居。

 

石屋家園

「石屋家園」由永光鄰舍關懷服務隊有限公司營辦,機構植根九龍城三十多年,總幹事巫珮怡對這片曾經荒廢的地方有深厚感情,希望藉着活化計劃恢復石屋原貌。該處曾是墓碑廠,當年名為「藍恩記」的招牌仍保留在石屋外牆,作為記念。

 

「石屋家園」由五間村屋組成,其中一間改為文物探知中心,屋內的地板、木梯、灶頭和戶外洗手間按原來模樣復修,如實反映上一代香港人的生活環境。

 

昔日寫照

室內陳設一絲不苟,巫珮怡與同事為了營造回到過去的感覺,籌備期間四出打探,向年長村民徵集「碌架床」、水壺、木櫃等舊物品作展出用,「遊人來到,置身其中,更能明白當年的起居情況。」

 

若意猶未盡,遊人還可光顧附設的懷舊冰室。冰室以社企形式營運,收入用來應付「石屋家園」的開銷,也為青少年提供就業和實習機會。

 

巫珮怡期望遊客和本地訪客參觀後能更多了解該區歷史。探知中心並設季度展覽,目前的主題是1875年落成的龍津石橋,當時全港最長、最堅固的石碼頭。

 

「石屋家園」修復工程歷時兩年多,去年10月啟用後,反應非常熱烈,吸引三萬人次參觀。

 

綠匯學苑

第二期活化計劃另一項成果是大埔「綠匯學苑」,前身是舊大埔警署,1899年落成,屬一級歷史建築。舊警署位於山丘,鳥聲啁啾,綠意盎然。綠匯學苑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負責營運,在構思項目時,已加入大自然元素,期望遊人除了認識歷史,也能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低碳生活

學苑保留昔日警署的建築特色和布局,當中的旗桿、遊廊和百葉窗反映殖民時期的建築風格,報案室、羈留室和槍械房改裝成文物展覽室,展出警署和大埔區歷史。警察宿舍則改建為旅舍房間,供公眾租住。警署內的食堂變成教育廚房和餐廳,食材來自本地農場和自家種植,致力推廣低碳飲食。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公司永續生活及農業部主管王麗賢憶述,復修工程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保護樹木。舊警署內綠樹成蔭,包括三棵古樹名木,施工時務要避免傷及樹根。

 

另外,「綠匯學苑」毗鄰極富生態價值的鷺鳥林,去年該處共發現逾120個鷺鳥巢。爲此,施工期間盡量減少噪音,以免滋擾鷺鳥,即使現在學苑開始營運,工作人員也盡量避免使用鄰近鷺鳥林的行人路。

 

歷史價值

王麗賢説大埔警署極具歷史價值,不但是殖民政府在新界興建的首幢建築物,也是新界首間警署,「其後,其他政府建築相繼在附近落成,這兒形成建築群,可以說是新界的『政府山』。」

 

「綠匯學苑」去年11月啟用,已累積近三萬人次入住和參觀。

 

王麗賢希望學苑能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一方寧靜,安心享受大自然。



欣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