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鬧市中的古蹟

2015年12月20日

西環地標

西環地標: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一級助理館長潘佩婷表示,高街二號的舊精神病院立面是西環著名地標,一般市民稱為「高街鬼屋」。

建築特色

建築特色:  舊精神病院立面呈L形,寬闊的拱形遊廊設計獨特,多齣電影在此取景。

服務市民

服務市民: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一級助理館長莫玉霞說,大包米訊號塔旨為海員和市民準確報時。

官民紀念

官民紀念: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一級助理館長袁賜弟指,掃桿埔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是政府、東華三院和市民合作捐款籌建的成果,是香港賑災史的重要事件。

西營盤舊精神病院立面、尖沙咀大包米訊號塔和掃桿埔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最近獲列為法定古蹟。這三幢歷史建築外型各具特色,除為城市面貌增添色彩,更見證社會重大變遷,其歷史意義尤堪細味。

 

西環地標

屹立於高街二號的舊精神病院立面建於1892年,是西環地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一級助理館長潘佩婷說,只要一提起高街鬼屋,大部分人就知所指何物,這名稱無關迷信,純為大眾的集體回憶。

 

該立面布局呈L形,長的一邊面向高街,短的一邊朝東邊街,屬古典巴洛克風格,在本港極為罕見。拱形遊廊寬闊明亮,下方粗琢花崗石挺拔自然,氣勢雄偉,多齣本地電影在此取景。

 

這座建築物原為國家醫院護士宿舍,旁邊的紅磚建築是華人精神病院,供轉送廣州惠愛醫院接受長期治療的患者暫住。廣州在1937年淪陷後,中轉安排戛然而止。

 

鑑於當時精神病院床位日益緊張,當局於1939年把護士宿舍改作精神病院女病房。青山醫院落成後,大樓才改為日間精神病門診部,運作至1971年,數十年間,見證本港精神醫療服務的發展。

 

「尋找古蹟的昔日故事,是具挑戰性的工作。舊精神病院是政府物業,政府檔案保留當年第一手資料,能夠完整地重塑這兒的往事。」潘佩婷說。

 

準確報時

歷史建築多有任務在身,服務公眾,尖沙咀大包米訊號塔的任務就是為海員和市民準確報時。

 

天文台於1907年興建訊號塔,擺放原置於附近前水警總部圓屋內的時間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一級助理館長莫玉霞說:「每日上午約12時45分,銅製的時間球由圓頂慢慢升至頂尖,至1時正徐徐降下。這時市民便知道準確時間,船隻也可以根據此訊號校正航海計時器。由1920年起,時間球每日升起兩次,時間改為上午10時和下午4時。」

 

訊號塔外型典雅,以紅磚配上淺色石構件建成,色彩對比奪目亮麗。方形塔身穩重堅固,角位棄用常見的方角,改為斜削角,平實中見活潑。

 

訊號塔原本只有兩層,後來為免被高樓遮蔽,在1927年加建一層,塔頂改成淺綠色,呈半圓形,古典秀麗。後來無線電普及,訊號塔於1933年完成歷史任務。

 

紀念遇難

掃桿埔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建於1922年,悼念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大火的600多名死難者。協助救援的東華三院在大火後向政府提議立碑悼念死難者。

 

紀念碑位於現時香港大球場上方的山坡,最高一層地台有兩個涼亭,中央為紀念牌樓,左右兩旁設化寶塔,配合瓦頂屋脊和陶塑裝飾,整體設計中西合璧,盡顯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特色。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一級助理館長袁賜弟說:「這個紀念碑代表政府、東華三院和市民三方合作捐款籌建的成果,是香港賑災史上的重要事件。」

 

全港現有111項法定古蹟,是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欣賞香港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