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克服挑戰展望未來

2011年10月12日

行政長官曾蔭權

     主席先生,40多年前我加入政府工作,由二級行政主任一直到行政長官,見證了香港的起落變遷,與香港一同成長。現在已到了我公務生涯的最後階段,還有8個月我就卸任行政長官一職。我任內的工作表現應留給市民去評價,但過去7年治理香港的體驗,我有責任與市民分享。
 
     我認為香港在經濟、民生及政治上都面臨巨大挑戰,本屆政府在短時間內是不能徹底解決的。未來我們能否成功克服這些挑戰,將影響深遠。
 
政府角色
 
    多年來治理香港,我們是以「大市場、小政府」為核心理念,自由市場先行,政府配合為輔,由此衍生出低稅制、量入為出、嚴格控制政府經常開支等的理財哲學。香港過去30年的經濟轉型,都是跟從世界經濟大勢改變而作出回應,並非由政府規劃的結果,市場與企業家先行一步,政府作出積極配合。今天這種管治理念正受衝擊。
 
     第一,貧富差距帶來所得再分配的要求。隨着經濟全球化,工作職位兩極化,全球人才競爭本地條件優厚的工作,而低技術工作收入則停滯不前。再者,由於科技發展及工業北移,本港部分藍領與中層管理職位正逐步消失,即使保住職位亦要提升技能,應付知識型經濟的需要,貧富差距由此擴大。因此,社會出現一種呼聲,希望政府介入所得再分配,以公共政策及財政手段縮窄貧富差距,市民對政府角色的期望越來越高。
 
     貧富差距已變成結構性社會矛盾。處身全球化經濟和高端行業,例如金融業,工資會持續增長;相反在低端服務業,收入會停滯不前;而中層工作的消失,也減少市民向上流動的階梯。香港是城市經濟體,這種由全球化衍生的貧富差距會更加突出,我相信這問題是難以徹底解決的,但我們會用各種政策措施去緩和矛盾。
 
     我認為香港應維持低稅率、簡單稅制及市場主導的基本理念,靠加稅、發債以期達到大幅增加經常性福利開支並不可行。自金融海嘯以來,歐洲不少政府陷入公共財政危機,被迫削減開支,結果引發社會暴亂,對此我們要時刻警惕。公共福利開支擴張,容易受市民歡迎,但同時要慎防一旦過度膨脹,會變成尾大不掉。我們亦不要忘記,加稅會削弱香港對企業的吸引力,持續赤字和發債會影響香港的信貸評級。作為高度對外開放的經濟體,我們要捍衛香港賴以成功的經濟特色。
 
     市場力量是集體智慧的表現,政府不應該隨便作出干預。但這並不代表完全放手不理。當市場失效時,政府要適度介入,例如資助房屋及法定最低工資,都體現了政府適度介入市場的重要性。
 
     目前政府在審慎理財原則下,公共開支以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20%為指標。我認為這財政紀律要保持下去。從實踐可見,這有助保持香港長遠的競爭力和應對世界經濟的急速變化,但這並不表示政府無視基層市民困苦。政府應有策略地扶助基層家庭。我任內已就最低工資立法,並推出交通津貼直接援助基層;在財政狀況許可下,也推出多項直接紓困措施。
 
     另一個對管治理念的衝擊,是來自希望政府加強經濟規劃、揀選和扶植產業,以強化香港競爭的優勢。
 
     對此我認為要實事求是。對於宏觀規劃、介入市場及帶有傾斜性的產業政策,我認為必須緊守「捕捉機遇、優勢互補」原則,不能以教條方式或長官意志而行事。香港是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大趨勢,只能乘勢而上,這方面企業家往往比政府官員更能把握先機。政府的配合工作,包括批撥土地、財政資助、促成企業配對及簽訂經濟協議等,目標是把自己擅長的工作做到最好,將已有的優勢盡量擴大。
 
人口老化
 
    除了政府角色以外,香港社會正面臨高齡化問題的困擾。全球先進經濟體系都正面臨類似問題。出生率偏低、平均壽命延長,令老人扶養比率上升,令不少國家公共醫療及福利體系的可持續性成疑。
 
     香港應對高齡化挑戰,刻不容緩。早前我已提到需要有年青生力軍,要維持開放的入境政策、吸納海內外人才、以及盡早做好規劃,為在港出生居於內地的兒童回港做好準備。
 
     對於退休問題,我們要以政策協助長者回鄉定居。為了令長者安心選擇回鄉生活,他們在港享有的福利可攜性至為關鍵。香港須全面展開各種福利可攜性研究,包括從法律、政策及公共財政層面,探討安老院舍、醫院、診所等公共服務,應否擴展至內地。
 
政治改革
 
    最後在政治方面,回歸以來香港人圍繞普選問題反覆爭論。今天時間表已確定下來,社會分歧逐步收窄。要令民主制度在香港生根,維持政府高效率施政及建立共識,我們須聚焦思考,設計相關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團角色、行政立法關係、政治人才培育及政治倫理建立等,並要捍衛香港人講求理性、互相尊重的核心價值免被蠶食。我們同時亦要虛心研究及比較其他民主國家實施民主制度的經驗。
 
     在行政改革方面,當今全球政經環境正處於變革階段,民眾對政府的要求不斷上升。香港推行政治問責制,是希望迅速回應社會訴求。我們要檢視行政體制是否適合未來的民主化發展,議題包括:問責官員與公務員的相互職權界定;編制與及流動;政府內部財政、人力及土地資源分配模式和程序;進一步下放權力予地方行政;各司局長及其下部門的分工安排;以及政策制訂、倡議及諮詢工作安排等。
 
     香港與全球政府一樣,正面對全新的政治挑戰,這是來自資訊革命後網絡社交媒體普及化所引發的政治生態轉變。傳統上我們以代議政制為主軸,通過選舉產生民意代表,授權他們參與制訂政策。但新網絡媒體出現後,年青一代以社會運動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政治觀點,也以此作為政治參與方式。網絡媒體及年青人社運正在改變傳統主流的政治生態,政府須回應青年人的多元訴求,也要深化溝通。我們仍在摸索之中。
 
     (以上是行政長官曾蔭權10月12日在立法會發表2011 - 12年度《施政報告》的庚部分-未來挑戰。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2011-12施政報告